晨兴驾我车,行行造古墓。
墓门一何寥,踟蹰久延顾。
白阡修且直,青松夹中路。
借言葬者谁,汉时徐孺子。
麟出谅不偶,龙潜竟何以。
峨峨东都会,蔼蔼青云士。
一鸣争及时,迈迹歆先轨。
冠盖纷若云,车马阗京里。
鸣玉气自振,排闼情难已。
鸿钟有竞动,大策无停纪。
斯人独岑寂,哀叹劳心理。
【注】《徐孺子》,乐府歌名,相传为汉徐稚之墓。
晨兴驾我车,行行造古墓。
墓门一何寥,踟蹰久延顾。
白阡修且直,青松夹中路。
借言葬者谁,汉时徐孺子。
麟出谅不偶,龙潜竟何以。
峨峨东都会,蔼蔼青云士。
一鸣争及时,迈迹歆先轨。
冠盖纷若云,车马阗京里。
鸣玉气自振,排闼情难已。
鸿钟有竞动,大策无停纪。
斯人独岑寂,哀叹劳心理。
【赏析】
本诗是诗人游历徐孺子墓时所作。全诗以徐孺子的墓作为描写的对象,从墓前墓地的清幽、墓地周围的自然景物到墓地内的坟墓建筑,再到墓中葬者的生平和墓地周围人物的活动,都进行了细腻而生动的描写。诗人通过对徐孺子墓地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于徐孺子及其事迹的崇敬之情。
首句“晨兴驾我车”,点出了时间是在清晨,诗人刚刚起床,正准备驾车出发。这里的“晨兴”二字,既表明了诗人早起的时间,又暗示了这个时间是在一个宁静的清晨。接着,“行行造古墓”,诗人在驾车的过程中,不断看到古代的墓地。这里的“行行”二字,既表达了诗人驾车过程中的行走,又强调了这种行走的连续性。而“造古墓”三个字,则是对墓地的具体描写,让人联想到那些古老的墓碑和墓地的景象。
第二句“墓门一何寥”,是对徐孺子墓地的第一印象的描述。这里使用了“一何寥”这个词语,形容墓地的门虽然高大,但看起来却有些空旷和寂寞,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而“踟蹰久延顾”,则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在墓地门前的犹豫和徘徊,可能是因为对于墓地主人的敬仰之情,或者是因为对于墓地本身的感慨和思考。
第三句“白阡修且直”,是对墓地周围道路的描述。这里的“白阡”二字,形容了道路两旁的长满白草的原野,给人一种宁静、宽广的感觉。而“修且直”三个字,则表达了道路的笔直和宽敞,让人感到一种秩序井然、和谐美好的感觉。而“青松夹中路”,则是对道路两旁的树木的描述,这里的“青松”二字,让人想到那些苍翠欲滴的树木,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而“夹中路”三个字,则表达了这些树木的生长方向和排列方式,让人感到一种有序和整齐的感觉。
第四句“借言葬者谁,汉时徐孺子。”是诗人对墓地主人的介绍。这里的“借言”二字,可以理解为通过询问来了解墓地主人的身份。而“葬者谁”三个字,则表达了诗人想要了解墓地主人是谁的愿望。而“汉时徐孺子”几个字,则是对墓地主人的身份介绍,提到了他是汉代的一位著名人物——徐孺子。
第五句“麟出谅不偶,龙潜竟何以”,表达了诗人对于徐孺子一生的感慨。这里的“麟出”二字,可以理解为徐孺子如同麒麟一样出现,但命运并不如意;而“龙潜”二字,则表达了徐孺子像龙一样潜藏在深山之中,但最终也没有得到重用。这两个成语都是古代对于人才被埋没或者未得志的形容。
第六句“峨峨东都会,蔼蔼青云士”,是对墓地所在地的描述。这里的“峨峨”二字,形容墓地所在地的壮丽和威严;而“蔼蔼”二字,则表达了那里的人烟密集、热闹非凡的场景。这里的“青云士”三个字,则指的是那些在墓地附近生活或工作的人们,他们可能是当地的知识分子或者商人等。
第七句“一鸣争及时,迈迹歆先轨”,表达了诗人对于墓地主人的敬仰之情。这里的“一鸣”二字,可以理解为徐孺子虽然一生未得志,但他仍然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直到最后才有所成就。而“争及时”三个字,则表达了徐孺子终于在晚年获得了成功和荣耀。这里的“迈迹歆先轨”四个字,则是对徐孺子一生行为的概括,他始终遵循着先贤的道路,不断地追求和探索真理。
第八句“冠盖纷若云,车马阗京里”,是对墓地附近人们活动的描写。这里的“冠盖”二字,可以理解为官员们的帽子和帽子上的官帽;而“纷若云”三个字,则形容了这些人的帽子数量多得像云彩一样。而“车马阗京里”五个字,则形容了墓地附近的街道上车辆和行人熙熙攘攘的景象。这里的“阗京里”三字,则表达了那种繁忙和喧嚣的场景。
第九句“鸣玉气自振,排闼情难已”,表达了诗人对于墓地主人的敬仰之情。这里的“鸣玉”二字,可以理解为墓地主人身上的玉石饰品发出的悦耳声音;而“气自振”三个字,则形容了那股愉悦的气息仿佛在空气中振动一般。而“排闼情难已”四个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墓地主人的情感难以抑制,那种情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无法克制自己的心情。
第十句“鸿钟有竞动,大策无停纪”,是对墓地周围环境的描写。这里的“鸿钟”二字,可以理解为巨大的钟声;而“有竞动”三个字,则形容了钟声在空气中回荡的情景。而“大策无停纪”四个字,则表示钟声响亮而且持续不断。这里的“大策”两个字,可以理解为大的计划或者策略;而“无停纪”三个字,则表示那些计划或策略没有停止过,它们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这两句话合起来可以解释为:墓地周围的声音(如钟声)响亮且持续不断,那些宏伟的计划也一直没有停歇过。
第十一句“斯人独岑寂,哀叹劳心理”,是诗人对墓地主人的感叹和哀悼。这里的“斯人”二个字,可以理解为那位墓地主人;而“独岑寂”三个字,则形容了他的孤独和寂寞。而“哀叹劳心理”四个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位墓地主人的同情和悲哀之情。这里的“哀叹”二字,可以理解为诗人在哀悼这位墓地主人;而“劳心理”三个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位墓地主人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徐孺子墓地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徐孺子墓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通过对诗人与墓地之间的互动以及他对墓地主人的感慨和哀悼,进一步凸显了徐孺子墓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底蕴。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