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汉诸葛,龙起答三顾。
志决竟星陨,呕血为军务。
鄂国与信国,屹屹两王柱。
杀身不救国,冤愤水东注。
往事勤钟鼎,新庙傍官路。
惨惨冠剑并,凛凛生魂聚。
翠旗晚明灭,往往鬼神驻。
怀叹各不申,翻然向烟雾。
我征久奔迫,过此感伤屡。
时来展肃谒,系马门前树。
香台野蔹上,罗幔虫蚁蛀。
烈士为吞声,清风激顽懦。
【注释】
忆昔:回忆过去。汉诸葛,指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诸葛亮。
龙起:如龙腾飞。答(dá):回应。三顾,指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
志决:意志坚决。竟星陨,指诸葛亮决心以死报国,后因劳累过度而病死于军中。
呕血为军务:指诸葛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大业,呕尽心血操劳国事。
鄂国与信国,屹屹两王柱:指东汉末年的名将关羽和张飞,他们忠诚于刘备,被尊为“关公”和“张飞”,在历史上被誉为“两王柱”。
杀身不救国,冤愤水东注:指关羽、张飞因为忠于刘备而被曹操杀害,他们的冤魂一直向东流去。
往事勤钟鼎,新庙傍官路:指刘备的旧庙旁边有一座钟鼎之制的新庙,供奉着刘备的牌位,以示纪念。
惨惨冠剑并,凛凛生魂聚:指关羽、张飞的英灵在庙中肃穆庄严,聚集在一起。
翠旗晚明灭,往往鬼神驻:指傍晚时分,庙中的旗帜在微风中摇曳,好像有鬼神降临。
怀叹各不申,翻然向烟雾:指关羽、张飞两位将军生前未能伸张正义,死后化为烟云消散。
我征久奔迫,过此感伤屡:指自己多次出征,每次都感到伤感不已。
时来展肃谒,系马门前树:指有机会到关羽、张飞的祠堂祭拜,看到门口拴着一匹马。
香台野蔹上,罗幔虫蛀:指关羽、张飞祠堂内的香炉台上长满了野草,帷帐也已经被虫子蛀蚀,显得破旧不堪。
烈士为吞声,清风激顽懦:指关羽、张飞虽然壮烈牺牲,但后人却无法理解他们的忠义精神,只能默默忍受屈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三忠祠(即关帝庙)时所感怀之作。诗人通过描绘三忠祠的历史背景、建筑风貌以及关羽、张飞的事迹,表达了对这两位忠勇将领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也借古讽今,抒发了对时世沧桑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首联“忆昔汉诸葛,龙起答三顾”,诗人回忆起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他如龙腾跃、威震四方,为刘备所敬重并三次拜访他的隆中茅庐。这里的“龙起”比喻诸葛亮的才华横溢,如同龙一般不可一世。
颔联“志决竟星陨,呕血为军务”,描述了诸葛亮决心以死报国的决心,最终因劳累过度病逝于军中。这里的“呕血为军务”形象地展现了诸葛亮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颈联“鄂国与信国,屹屹两王柱”,提到了东汉末年的两位名将关羽和张飞,他们在刘备麾下忠诚辅佐,被尊为“关公”和“张飞”。这两句是对两位英雄的赞誉和怀念。
尾联“怀叹各不申,翻然向烟雾”,诗人感叹两位忠臣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最后化为烟云消散,只剩下无尽的遗憾与悲伤。这里透露出诗人对两位将领命运的同情和惋惜。
整首诗以历史典故为基础,通过对三忠祠的描写和对关羽、张飞事迹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他们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同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