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王孙称竹溪,手自栽竹堂东西。巳诧白昼雷雨入,遽使六月秋云低。
王孙拈笔传竹神,不得乃忆能传人。黄筌异世与可灭,本朝颇数东吴真。
一幅千金掷不惜,有时客来挂之壁。壁上阶前翠相射,风行琳琅戛摩仄,四座慄慄生寒色。
陂陀沙屿意势远,洞庭木落潇湘晚。白云悠悠去不返,丛篁寂寞双妃怨。
于乎画形难画心,黄陵鹧鸪啼至今。月不常盈日中昃,人生何必长悲吟。
堂有佳宾膝有琴,美酒一酌还一斟。竹溪子,斟竹叶,歌竹枝,醉据玉案吹参差。
左杯酹竹右画师,李乎孔乎吾则谁。更须名手画六逸,并画王孙逸为七。
【注释】
鄢陵:古地名,今河南鄢陵。王孙:指王公贵族的子弟。竹溪:竹林。手自栽:亲自栽种。堂东西:指堂内东厢房和西厢房。巳诧:惊叹、赞赏。雷雨入:形容风雨骤至,声如雷鸣。遽使:立刻、马上。六月:夏天。秋云低:形容秋天的云气像云一样低垂在天边。王孙:指王公贵族的子弟。拈笔:拿笔。传竹神:表现竹子精神。不得:无法得到。乃:于是。与可:黄庭坚的号。异世:不同时代。本朝:指宋代。颇:很。数:数得过来。东吴:泛指江南地区,这里借以指代画竹高手。一千金:一幅画值很多钱。掷:扔,抛。不惜:不吝惜。客来挂:客人来了挂在墙上。壁间阶前:堂屋内外。翠相射:绿树丛中相映生辉。琳琅戛摩仄:玉佩相撞发出清脆的声音。四座:满座的人。栗栗(li 1i)生寒色:满座的人感到寒冷。陂陀(pō tuó):山丘。沙屿:沙滩上的小岛。意势:气势。洞庭木落潇湘晚:洞庭湖的树木已经凋零,而到了潇湘一带天气渐晚。白云悠悠去不还:白云飘散而去,不再回来。双妃:美女的代称。黄陵:即黄陵庙,传说是舜帝娶妻之地。鹧鸪(zhè gū):山中水鸟名。啼至今:直到今天还在悲鸣。月不常盈:月亮不是永远圆满的。日中昃(zé):中午时分。人生何必长悲吟:人生不必总是悲哀地吟诗作对。堂有佳宾膝有琴:堂里有好客人,膝上有琴。美酒一酌还一斟:美酒一杯倒出后还要再倒进去。竹溪子:指画家。李乎孔乎吾则谁:李成、范宽、赵伯驹、刘松年、马远、夏圭等都是宋代著名画家,我不知该称赞谁好。更须名手画六逸:还必须请名家画六幅《竹林七贤图》。并:连。王孙逸:指的是王公贵族子弟。为七:《竹林七贤图》共有七人,所以称为七。
【赏析】
《画竹行》,作者不详,大约是宋徽宗宣和年间的作品。此诗是一首题画诗,通过描写画竹的过程及其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的不满和批判。
第一句写画竹之人,王孙,指贵公子,也就是贵族子弟。《晋书·简文三子传》载:“王恺有劣马,郭冲有骏马……恺遂登封,以毒箭着其尾,使冲与争之。冲以蹄互搏,遂坠地。”王恺用恶计害他的朋友郭冲,郭冲反唇相讥道:“恺有劣马如此,君有俊才若此,使充与校,犹获不如也!”可见“王孙”二字,既指画竹者,又指画竹者的身份——贵族子弟。
第二句写画竹过程。“手自”,亲手,自己动手;“栽竹”、“雷雨”、“白昼”、“六月”均极言时间之急迫,风驰电掣般地完成整个绘画过程。“雷雨入”、“六月秋云低”两句,把雷电交作的景象写得生动传神,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磅礴的气势,体会到了画家的笔力之强。“倏忽之间,雷电交作,白昼变黑,暴雨突降。”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感悟和敏锐观察。
第三句写画竹效果。“六月”之后是“秋云”,这是说画竹之后,就像秋天的云彩一般低垂下来。“六月”和“秋云”两个词在这里形成了对比,突出了画竹效果的非凡之处。这里的“雷雨”、“白昼”、“秋云”都是自然界的现象,但画家把它们都集中到一幅画上,使整幅画充满了动感和变化。这种技巧非常巧妙,它不仅能够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还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想象。
第四句写观画者的感受。“壁上阶前”是说画中的竹子生长在堂屋内外、台阶前后,它们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璧合珠联,交相辉映”是形容这些竹子的美丽和生机勃勃。这里的“璧”和“珠”都是美好的事物,用来形容竹子的美,既形象又贴切。同时,“璧合珠联”也暗示了画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后两句是说观画者的感受,“风行琳琅戛摩仄”是说风吹动竹子发出的声音如同玉佩相撞发出的清脆声音,“四座栗栗生寒色”是说满座的人感到寒冷。这里的“四座”指的是满座的人,而“栗栗生寒色”则形容了他们的心情和感受。
全诗通过对画竹过程及其意境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诗中的“雷雨”、“白昼”、“秋云”等词,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还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和想象。同时,诗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也为诗歌增添了艺术魅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