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番禺自汉通,乘槎有客气如虹。
地分铜柱风烟外,山涌璚台雪浪中。
帝子旌旗何处问,黎人衣服与时同。
兴来好和苏公语,又度西南月半弓。
【注释】:
- 万里番禺自汉通:指汉代时期,番禺(今广州)和交趾(今越南)的海上通道一直畅通无阻。
- 乘槎有客气如虹:槎,木筏子;客,客人;虹,彩虹;形容海上交通十分便利,船只往来如同彩虹一般。
- 地分铜柱风烟外:铜柱,即铜柱山,位于今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县境内,为古代海上航线的必经之地。风烟,泛指山川、江河等自然景观;形容南海风光壮丽。
- 山涌璚台雪浪中:璚台,即璚山,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境内,为古代海上航线的重要停靠点。雪浪,形容海浪汹涌澎湃的景象。
- 帝子旌旗何处问:帝子,古代对皇帝的尊称;旗,旗帜;旌,旗帜;比喻海上航行的人们,他们是皇帝派来的使者或官员。
- 黎人衣服与时同:黎人,指少数民族人民;衣服,指衣着服饰;与时同,意为与当时社会风俗保持一致。
- 兴来好和苏公语:苏公,指宋代诗人苏东坡;语,指诗歌创作、交流等。
- 又度西南月半弓:又度,再次度过;西南,指南方地区;月半弓,形容月亮的形状像弯弓一样。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南海风光的七言绝句。诗人以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南海地区壮美的自然景色和独特的文化风貌。
首句“万里番禺自汉通”,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南海自古至今与内地的紧密联系。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这句诗不仅强调了南海自古以来就与内地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也为下文的描写铺垫了背景。
第二句“乘槎有客气如虹”,则进一步描绘了海上交通的繁忙和便捷。槎,即木筏子;这里借指船只。诗人将船只比作彩虹,形象地表达了海上交通的顺畅和繁荣。同时,也暗示了南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三句“地分铜柱风烟外”,进一步描绘了南海地区的壮丽景色。铜柱山,位于今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县境内,为古代海上航线的必经之地。这里的风烟,既指山川河流的自然景观,也暗指南海地区的繁华与热闹。诗人通过这一描绘,展示了南海地区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第四句“山涌璚台雪浪中”,则进一步描绘了南海地区波涛汹涌的大海。璚台,即璚山,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境内,为古代海上航线的重要停靠点。这里的雪浪,形象地描述了海浪翻滚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南海地区大自然的壮观与美丽。
最后两句“帝子旌旗何处问,黎人衣服与时同”,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南海地区人民生活的美好祝愿。帝子,即天子之使臣;这里指朝廷派遣到南海地区的使者或官员。旌旗,指飘扬的旗帜;这里指使者们的仪仗和旗帜。诗人通过这一描绘,表达了他对朝廷使者们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南海地区人民的深情厚意。
“黎人衣服与时同”一句,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南海地区人民的赞美之情。他认为,无论是朝廷使者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穿着与时代相符的服饰,这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南海地区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韵味。诗人通过对南海地区的描绘,传递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敬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