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霜威见直臣,绣衣玉斧大同巡。
山分驼脊高中土,路折羊肠恐远人。
今日边戎应辟马,从来汉使独埋轮。
白头校字惭年少,为客京华又一春。

【题解】

王显宗,名不详。巡历图,即巡视地图,是古代帝王出外时携带的一张大图,上面标有全国的山川、城邑、道路等,以便随时查阅。这首诗是诗人在巡历途中所作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对山、路、驼的描写,赞美了王显宗皇帝的圣明与英武。

【注释】

六月霜威:六月天里像冬天一样的冷。

见直臣:看见正直的大臣,意即看到朝廷中的贤臣。

绣衣玉斧:绣着花纹的官服和雕刻精美的斧头,这里借指王显宗。

大同巡:大一统的巡历。

山分驼脊:山峰如同骆驼的脊背一样高耸,形容地势险峻。

高中土:山势高耸如同土中之土,意即山高如土。

羊肠:羊肠小道,曲折而狭窄。

辟马:驱马前行,意即前进。

汉使:指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事。

埋轮:汉代张骞奉命出使西域,曾“凿空”西域,开辟了通往西亚、中亚和欧洲的新商路,所以后人称他为“凿空使者”。

白头校字:校对文字,指学问上勤奋努力。

惭年少:惭愧自己少年时没有像张骞那样到过西域。

客京华:在京城做客。

又一春:一年之中又迎来了春天,暗含时光易逝之意。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当时王显宗正率军西行,途经陕西。此诗以咏物起兴,赞美了王显宗巡视边塞、关心国家大事的崇高精神。全诗四联,前二联写景言情,后两联抒发感慨。

首联“六月霜威见直臣,绣衣玉斧大同巡”,开篇便将目光投向了王显宗这位“直臣”。他身披绣衣,手执玉斧,巡视天下各地,体察民情。这两句通过写景引出王显宗的形象,既表现了他的圣明与英武,又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颔联“山分驼脊高中土,路折羊肠恐远人”,进一步描绘出了王显宗巡视时的雄姿英发。他将山峦比作骆驼的脊背,将山路比作羊肠小道,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国家山河的关切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关怀。

颈联“今日边戎应辟马,从来汉使独埋轮”,则将视线转向了边疆。这里的“边戎”指的是边疆地区的人民,他们渴望安宁;而“汉使”则是指历史上那些出使西域、开拓疆土的人。王显宗此次巡视,正是为了安抚民心,稳定边疆局势。这一联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心耿耿以及对边疆人民的深情厚谊。

尾联“白头校字惭年少,为客京华又一春”,则是诗人内心的抒发。他虽然已至暮年,但仍然怀揣着报国之志;如今虽身处京城,却依然心系边疆。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感慨,也寄托了他对未来的期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王显宗的赞美,也有对国家的忧虑。诗人以咏物起兴,借景抒情,展现了一位仁者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伟大形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