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冀车可驱,洞庭舟可浮。
何能离尘鞅,超然赋远游。
远游无有期,徒此坐悲秋。
帝子滞香魄,万古湘水头。
苍梧咫尺距,不见重瞳丘。
何以托遗恨,野竹泪痕留。

【解析】

“幽冀车可驱,洞庭舟可浮。何能离尘鞅,超然赋远游。”幽州、冀州的车队,可以驱赶;洞庭湖水的船可以漂浮。怎能离开尘世的羁绊,超然地作一次远游呢?

“远游无有期,徒此坐悲秋。”远游没有期限,徒然地坐着悲叹秋天的到来罢了。

“帝子滞香魄,万古湘水头。”“帝子”是指屈原,相传他死后化为神,在端午节时驾着龙船,从洞庭湖出发向远方飘荡。屈原沉入江底后,他的灵柩就停放在湘阴县城附近的君山(今岳阳市君山)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当地人民划着龙船到汨罗江祭奠屈原。这里指屈原死后化为神,万古流放于洞庭湖畔。

“苍梧咫尺距,不见重瞳丘。”“重瞳”是传说中尧帝的眼睛,据说尧帝有八只眼睛,所以又称“重瞳”,后来人们常用“重瞳”来比喻帝王。据《史记》载: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瞎子,生下舜以后,瞽叟又娶了妻子,生了弟弟象。舜侍奉父亲和弟弟象,都合于道义而得到了他们的喜爱,但后来被他们放逐。舜到处流浪,最后被禹接引到夏国做了继承人。尧舜禹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圣王,所以这里的“重瞳丘”指的是尧舜禹三王统治的中原地区。

“何以托遗恨,野竹泪痕留。”“野竹泪痕留”是说屈原沉入江底后,其灵柩就停在君山之上。屈原死后成为神,他带着对楚国和人民的无限眷恋之情,永远留在人间。

“赏析”:《述怀五十三首》是屈原创作的一组抒情诗。这组诗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高洁清白的道德情操,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矛盾和追求。诗中所抒发的忧愁和愤懑,主要来自现实的政治黑暗和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幽冀车可驱,洞庭舟可浮。”这两句写诗人乘幽州和冀州的车辆,驾起洞庭湖上的小船,想摆脱尘世的羁绊,去进行一次远游。“何能”,即怎么能够的意思。“离尘鞅”,离开尘世的羁绊。

“何能离尘鞅,超然赋远游。”这两句意思是:怎么能离开尘世的羁绊啊,只有超然自适地去作一次远游。

“远游无有期,徒此坐悲秋。”这二句写远游没有期限,徒然地坐在悲叹秋天的到来罢了。“无有期”,没有确定的期限;“徒此”,“徒然”;“悲秋”,悲叹时光的流逝。

“帝子滞香魄,万古湘水头。”这二句的意思是:作为帝子的屈原,他的魂魄滞留在湘水之滨,万古长存。这两句是写诗人对屈原的悼念。屈原是楚国大夫,因遭谗被流放,最后投汩罗江而死。

“苍梧咫尺距,不见重瞳丘。”“重瞳”指尧帝,相传他有八颗眼珠,故称“重瞳”。相传舜帝也是重瞳。“苍梧”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传说中黄帝的女儿瑶姬死后就葬在苍梧山。这两句意思是:苍梧山很近,但望不到尧帝的陵墓,也看不到传说中舜帝的陵墓。“何以托遗恨,野竹泪痕留。”这二句写屈原沉江后,其精神仍永驻人间。这两句的意思是:用什么方式寄托我的遗恨啊!我的灵魂就栖息在野地里的竹子上。

全诗通过对屈原生前身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伟大历史人物的怀念及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