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开素琴,清夜时一弹。
上弦彻天扃,下弦起龙蟠。
世人重歌舞,此曲空潺湲。
悲音促商调,草木凋容颜。
钟期久已死,孤操惨不欢。
古人破焦桐,此意良足叹。

【译文】

明月皎洁,素琴打开,清宵寂静弹一曲。

弦上月圆如钩,天明弦断,下弦月弯如弓。

世人都看重歌舞,此曲空自哀婉。

哀音促调,草木皆凋零,人的容颜也憔悴。

钟期已死,只有此曲可传,孤高操守令人悲叹。

【注释】

  1. 感遇:即感伤、感慨,表达诗人对现实不满或有所感慨。
  2. 明月开素琴:明月照耀下的素琴,素琴是古代的古琴,用它来比喻清雅高远的气质。
  3. 清夜时一弹:在宁静的夜晚弹奏一次琴。
  4. 上弦彻天扃:上弦月明亮,穿透天门。
  5. 下弦起龙蟠:下弦月像龙盘绕。
  6. 世人重歌舞:世人都注重歌舞娱乐。
  7. 此曲空潺湲:但这首乐曲却只能让人感到悲伤哀怨。
  8. 悲音促商调:哀音急促,商调,指音乐中的一种调式。
  9. 草木凋容颜:草木因为悲伤而凋零,人的容颜也因此憔悴。
  10. 钟期:钟子期,春秋时期晋国乐师,擅长击磬和琴瑟,与伯牙有知音之谊。
  11. 焦桐:古乐器名,这里泛指古琴。
  12. 良足叹:非常值得感叹。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世态炎凉的感慨。全诗以“感遇”为题,通过描绘明月、素琴、上弦月、下弦月等自然景象,以及人们对这些景象的反应,反映了诗人对世事的冷漠和对艺术的执着。

第一句“明月开素琴”,诗人以明亮的月光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然后他拿起素琴弹奏,这既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音乐的执着追求。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变化,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命运的无常。诗人用“此曲空潺湲”来形容这种无奈的情绪,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艺术的追求。

最后两句则转向了对人世的感慨,他用“悲音促商调”来形容人们因悲伤而变得憔悴,用“草木凋容颜”来形容人们的容颜因此而失去光彩。这既反映了诗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他对世事的无奈和悲观。

这首诗的结尾处,诗人用了“钟期久已死,孤操惨不欢”来形容他对知音的怀念和孤独。这既表达了诗人对知己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对世态炎凉的无奈。

整首诗以“感遇”为核心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对艺术的坚守。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世事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