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卞和子,独抱荆山璧。
殷勤三献君,玉人辨为石。
世眼束见闻,至宝岂易识。
刖足心不伤,璞弃亦不惜。
是非竟不明,感激还成泣。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放黜后。卞和,传说中楚人和氏之弟,春秋时期楚国人。相传他抱着一块玉璞在荆山深处,经过多次剖解都未发现有玉,直到第七天剖开时才得到一块宝玉。后世称卞和为“玉人”。这首诗是作者被罢官后写的。
诗的前四句写卞和抱玉不遇事。卞和的玉璞,在楚国被视为稀世之宝,因此他三次献于楚文王。但是,由于楚文王不识货,认为他欺骗自己,竟砍断了他的左足,并说:“天下岂少玉哉!寡人耳。”(《韩非子·和氏》)于是卞和抱着断足的璞石痛苦地离去了。这四句诗用典,以卞和的遭遇比喻诗人自己的坎坷遭遇。
第五句至第八句写世人不识真玉。卞和的璞玉,经楚文王、楚武王、楚穆王三代君王辗转鉴定,最后终于被楚穆王识为“天下之美玉”。然而,当楚文王听说楚穆王将得到宝玉的消息时,又派人去向楚穆王说,那块宝玉是假的,是楚文王自己从卞和那里得到的。楚文王这样做,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富贵。这几句诗,用楚文王、楚武王、楚穆王来代表那些不识货的世俗之人,指出这些人只看到表面的假象,而不懂得真正的内涵。
第九句到第十二句写玉人被刖却心不改。据《庄子·让王》记载,春秋时楚文王命工匠鉴别宝玉,工匠卞和抱着璞玉进呈,但因楚文王不识货,就砍去了卞和的左脚。卞和受了极大的侮辱,但他仍然抱着璞玉继续寻找识货的人。《庄子·让王》还记载着一个故事:卞和的璞玉被楚厉王砍去左足后,他又抱着璞玉去献给楚武王。楚武王也不识货,就说这是楚厉王弄错了,要削去卞和的右足。卞和又抱着璞玉去献给楚文王。楚文王还是不识货,就说这是楚武王弄错了,要将卞和的双脚都砍掉。卞和坚决地说,我就是抱着这块璞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如果不相信它是真的,那么这块璞玉也就真的不是宝玉了。楚文王听了十分感动,便命令匠工剖出宝玉,果然是块真正的宝玉。卞和虽然被砍去了双脚,但却心无怨恨。
最后一联抒发感慨。卞和因为坚持真理而被砍去双脚,但他的心志并不因此而改变;即使失去了双眼,也不会因此而失去追求真理的勇气。最后两句诗,用卞和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处境与卞和一样,都是因为坚持真理而被贬谪,但自己并没有因此而动摇信念。诗人以卞和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守理想、不畏强权的坚强意志。
这首诗采用赋体,以卞和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叙述卞和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表现了诗人坚持正义、勇于斗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