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登城南楼,远望城南丘。
中有达人墓,兀兀临前流。
石兽皆无耳,斜径交坟头。
感慨问行人,姓名今不留。
此地应无主,千家散羊牛。

【注释】莫登:不要登上。城南楼:城东南角的高楼。

中:中间,这里指陵墓。达:通达,这里指高尚的人。

石兽:石制的陪葬品。无耳:不发声。

斜径交坟头:一条条小路交错在坟墓之上。

千家散羊牛:千户人家分散饲养着羊和牛。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诗题“感遇”二字点明全诗主旨。诗写诗人登上城东南角的高楼上,眺望城南丘上的高士墓地,感叹其无人问津,慨叹人世的兴亡盛衰。

诗前四句写登楼所见。首联“莫登”,说明诗人登此楼并非为了游览,而是怀着某种目的,所以诗人说:“远望城南丘”。诗人登高而望,自然想到那些被历史湮没的高士,于是便有第二句:“中有达人墓”。“达人”,即“达人者”的简称,语出《论语》,意为有德行的人。诗人登楼远眺,见到的是一些高大伟岸的墓冢,不禁想起那些高士,心中感慨万千。

颔联“中有达人”四字是诗人观察所得。诗人看到“石兽皆无耳,斜径交坟头”,觉得这些高士的墓与一般坟墓没有区别,于是便产生疑问,“感慨问行人”,“问”是诗人对行人的称呼。诗人站在高处,向过往行人发问,希望得到回答,却得不到回答。行人只是匆匆而过,连姓名也不愿告诉诗人。诗人无法得到答案,只好失望地离开。“石兽皆无耳”两句,从形貌上写出高士墓的特点:没有耳朵、没有鼻子,只有石头做的陪葬品。这些特点正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诗人通过描写,表现出对这些高士无比崇敬的感情。

颈联“此地应无主,千家散牛羊”,紧承上面两句而来,进一步写这些高士墓荒凉冷落的情景。诗人想象,如果这些高士还活着,一定会有所作为,现在他们已长眠地下,这一片地方一定不会这么荒凉。诗人想象中的高士们,都是些关心国家、忧国忧民的人物,他们活着时一定为国为民操劳奔波,死后也应该受到人们的怀念和尊敬。然而,现在却相反,人们把这片荒废的地方留给了羊群和牛群。这两句诗,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又是诗人感情的直接抒发。

尾联“千家散牛羊”,用典。据《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记载,曹操曾下令迁徙大姓名门到邺城居住,使百姓流离失所,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痛局面,后遂成为“散居四方”、“流离道路”的代名词。“千家”,指许多人家,泛指百姓。

这首诗通过对一座无名高士墓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贤才的关怀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寓意丰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