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一归帆,九秋十日尽。
野火江上明,渔歌夜相应。
徘徊山月孤,萧飒林风振。
羌笛何处声,度船起清听。
千里一归帆,九秋十日尽。
野火江上明,渔歌夜相应。
徘徊山月孤,萧飒林风振。
羌笛何处声,度船起清听。
译文:
万里长河只有一只船归来,九月秋尽了十日的光阴。
江上火势蔓延,夜晚歌声四起。
山中明月孤独,山林之风飒飒作响。
不知从哪里传来羌笛声,我听着这曲子,心情舒畅地乘舟而归。
注释:
- 平水作: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句子,此处可能是引用或致敬。
- 千里:形容距离遥远,船只在广阔的水域上行船,视线远及。
- 一:单,唯一,强调船只的孤独和归途的决心。
- 帆:船帆,用来驱动船只前进的装置。
- 九秋十日尽:九秋指的是深秋,十月结束,这里可能指秋天的结束。
- 野火江上明:野火照亮了江面,增加了夜晚的景色。
- 渔歌夜相应:晚上渔民们唱着歌,声音回荡在夜空中。
- 徘徊:形容月亮在天空中来回移动,给人以孤寂、迷茫的感觉。
- 萧飒: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给人一种凄凉、萧瑟的感觉。
- 羌笛:古代西部民族的一种乐器,此处可能是指羌族的乐曲。
- 何处声:询问羌笛声来自何方。
- 度船:渡过船只,即泛舟。
- 清听:仔细聆听,这里的“清听”可能是指清澈的笛声,让人心旷神怡。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的夜晚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首句以“千里一归帆”开篇,描绘了船只在广阔水域中的孤独航行,象征着诗人的归途和内心的寂寞。接着,第二句“九秋十日尽”,暗示了秋天的结束,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随后,第三句“野火江上明”展现了夜晚江面上野火燃烧的景象,增添了夜晚的美感和神秘感。最后一句“渔歌夜相应”,则以渔民的歌声为背景,营造了一种和谐而宁静的氛围。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丰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