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千队驻征麾,山后山前毳幕移。
列嶂厂天攒剑戟,重关画地守熊罴。
夏王暑殿馀荒址,汉将高台接古陴。
一自三城收戍卒,胡奴无复泣燕支。

【注释】

  1. 贺兰:山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贺兰山是古代北方的一道天然屏障。
  2. 焉(yan)平虏城:即古之焉耆国故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
  3. 夏元昊(huáo):西夏王朝的创始人。
  4. 焉平虏城北:指位于夏元昊避暑宫所在地的北侧。
  5. 汉卫青大将台:汉朝时期著名将领卫青曾经在此驻守并建立过一座大型的军帐。
  6. 千队:形容队伍庞大。
  7. 毳(cuì)幕:用细毛织成的布幕。
  8. 列嶂(chàng)厂天攒剑戟,重关画地守熊罴:形容山上密布的峭壁和险峻的山势,宛如无数利刃和长矛,重重关卡如画般排列,守护着雄壮的野兽。
  9. 夏王暑殿馀荒址:意为夏元昊的避暑宫殿遗迹。
  10. 汉将高台接古陴(bi):汉代将领的高大台帐与古老的城墙连接在一起。陴,古时城墙上用来防御的矮墙。
  11. 收戍卒:收编了守卫的士兵。
  12. 胡奴:对少数民族的称呼。

【译文】
贺兰山前后都有军队驻扎,他们挥舞旗帜如同旌旗飘扬;
山上山下帐篷移动,如同山间的云雾飘移;
山峰叠嶂如同剑戟密集,重关如画地般布置;
夏王避暑的宫殿遗址依然存在,汉将的高台与古代城墙连接;
自从三座城池被收复,那些胡人士兵再也无法像从前哭泣燕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贺兰山的壮丽景色以及夏元昊避暑宫的宏伟建筑。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诗人展示了这一壮观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中的“列嶂厂天攒剑戟”等句子形象地描绘出了贺兰山的险峻和雄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诗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古代建筑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