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寒沙白水如烟,兴在中洲望宛然。
岂有机心将避世,不知医道已通仙。
孤舟自系须人渡,一鹤时飞为客传。
雨露春来江岸阔,吊君何处放湖船。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祐四年(西元一〇八九年)创作的,当时他正在贬谪到惠州。此诗以吊唁友人夏叔度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我们来看第一句“月寒沙白水如烟,兴在中洲望宛然。” 这句诗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月光皎洁,沙地白茫茫一片,水面上烟雾缭绕。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兴致勃勃地登上中洲,眺望远方。这里的“兴”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期待。

我们看到第二句“岂有机心将避世,不知医道已通仙。” 这里,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难道有野心打算隐退避世吗?”同时,他也表示了对友人医术高超的赞叹,认为其已经达到了神仙的境界。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认可和对其命运的同情。

第三句“孤舟自系须人渡,一鹤时飞为客传。” 描述了一幅画面:诗人自己乘坐的小船需要人来牵引才能渡过河流;而那只鹤时而飞翔,似乎在为诗人传递信息。这里的“孤舟自系”和“一鹤时飞”都是诗人的孤独和自由的象征,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赞美。

最后一句“雨露春来江岸阔,吊君何处放湖船。” 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思念。他想象着春天到来时,江岸宽阔的景象,但无法找到友人的踪迹。这里的“雨露春来”和“江岸阔”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但与友人的缺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诗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人通过对友人的赞美和对自己的反思,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人也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政治斗争的无奈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