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须开燕却须诗,七十年来两好儿。
晨策杖时无地碍,夜焚香处有天知。
中书宅畔云连合,罗汉祠前水满池。
莫向人间问蓬岛,人间人以百为期。
怡闲翁七十寿诗
岁月静好,寿比南山
- 不须开燕却须诗
- 诗意与人生态度:诗句表明作者无需忙碌于日常琐事,而应专注于诗歌创作,享受生活的悠闲。这种生活态度反映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 诗中的意象:“开燕”通常指开启繁忙的生活,而“不须开燕”则表达了作者希望简化生活的愿望,专注于诗歌创作。
- 七十年来两好儿
- 长寿与家庭幸福: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七十年长寿的自豪感,同时也突出了家庭的幸福和谐。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长寿的重视以及家庭的重要性。
- 长寿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寿命长被视为福气的象征,而七十年的长寿更是被看作是极大的福分。
- 晨策杖时无地碍
- 自在行走与自由心境: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早晨出门散步时的自由与轻松状态。杖策而行,没有阻碍,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 心境与环境和谐:通过“无地碍”,传达出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灵得到净化的状态。这也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 夜焚香处有天知
- 精神寄托与信仰:夜晚点燃香火,表达出诗人对信仰的虔诚以及对精神世界的依赖。天知,暗示着宇宙的力量和神秘感。
- 心灵慰藉与平静:在忙碌之余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平静,是许多人的共同需求。通过焚香,诗人在夜晚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平静。
- 中书宅畔云连合
- 居所与自然环境融合:中书宅畔的云雾缭绕,营造出一种仙境般的氛围。云连合,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更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
- 隐逸情怀:云连合的画面也反映出诗人向往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生活状态。这种隐逸情怀在中国文人中颇为常见。
- 罗汉祠前水满池
- 宗教与自然和谐:罗汉祠前水满池的景象,展现了宗教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这不仅是对佛教文化的一种赞美,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清净心灵:水满池的景象给人以清净、平和之感。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内心对于清净心灵的向往和追求。
- 莫向人间问蓬岛
- 超然物外的境界:蓬莱岛,古代传说中的仙山,代表着超凡脱俗的境界。诗人表示自己不愿意涉足世俗,而是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
- 独立思考与自我修养:这种态度也反映了中国文人追求独立思考和自我修养的精神风貌。他们往往远离世俗纷扰,专注于个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修养。
- 人间人以百为期
- 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时光,活出精彩。这与中国古代文人强调的人生态度相符。
- 积极乐观的生命观:诗人鼓励人们珍惜当下,积极面对生活,追求幸福和快乐。这种生命观强调了生命的宝贵和不可辜负。
译文及注释
- 不须开燕却须诗
- 译文:无须开启繁忙的生活,只需专注于诗歌创作。
- 注释:这里的“开燕”指开启忙碌的生活,而“却不须开燕”则是说诗人希望简化生活,更多地专注于诗歌的创作。
- 七十年来两好儿
- 译文:七十年来,我有两个好朋友相伴。
- 注释:这里的“好儿”指的是朋友或亲人,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
- 晨策杖时无地碍
- 译文:早晨外出散步时,杖子不会碰到障碍物。
- 注释:这里的“策杖”指的是拿着拐杖,而“无地碍”则形容走路时的从容和自在。
- 夜焚香处有天知
- 译文:夜晚点起香炉,心中有天知晓。
- 注释:这里的“焚香处”指的是点香的地方,“有天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信仰和天道的尊重。
- 中书宅畔云连合
- 译文:在中书府的宅畔,云雾连成一片。
- 注释:这里的“中书宅畔”指的是位于中书省附近的住所,“云连合”则形容周围环境的优美和宁静。
- 罗汉祠前水满池
- 译文:罗汉祠前的池塘水位高涨。
- 注释:这里的“罗汉”指的是供奉的佛教人物,“水满池”则形容水池里的水溢出来的景象。
- 莫向人间问蓬岛
- 译文:不要向人间询问蓬莱仙岛的事情。
- 注释:这里的“蓬莱岛”指的是传说中的仙境,“莫问”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不屑一顾。
- 人间人以百为期
- 译文:人生短暂,应以百年为期。
- 注释:这里的“人以百为期”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短暂和珍贵,而“百为期”则是对这一观点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