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萧萧玉数竿,树边石畔晚风寒。
王郎标致元如此,每向人家画里看。
【注释】
王友石:即“王右丞”,唐代大诗人王维,字摩诘。竹石:竹子和石头,常用来比喻隐逸高士的节操。萧萧:形容风吹竹林发出的声音。玉数竿:几根如玉般洁白的竹子。王郎:指王右丞王维,因为王维字摩诘,故称。标致:相貌出众。每:总是。画里看:在画中看到他。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点题,第二句写景、第三句写人、第四句议论抒情,全诗语言简练含蓄,意境深远。
【译文】
何处有几株如白玉般的竹子和石头,树边石畔晚风吹动着它们,发出萧萧之声。王右丞英俊潇洒,他的人品如此高雅,人们总喜欢把他画在画作之中欣赏。
【赏析】
王右丞,名维,字摩诘,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兼画家,有”诗圣”之称。他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但少年时即辞亲游历名山大川,后到长安应举,又以文章知名。唐玄宗时,任给事中,迁中书舍人。安史之乱起,为逆子李通所杀。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与孟浩然齐名,后人尊称其为”王右丞”。此诗是王维的七言绝句。
首句写竹,次句写石。竹是文人雅士的伴侣,石则是高士隐者的伴侣。所以,竹子和石头往往被用来比喻隐者或高士。首句中的“竹”“木”二字,就暗含了这一意义。而“枯木”二字,又让人想到那挺拔峻峭的山峰,从而联想到隐者高士的风骨清劲。“萧萧”二字,既描绘出风吹竹林的声音,又暗示了隐者高士的孤傲不群。
第二句写景。这里的“树”指的是竹林,“石”指的是岩石。两句连在一起,便勾勒出一幅竹林旁,岩石下,风吹竹叶簌簌作响的画面。这画面给人一种静谧安详的感觉。
第三句写人。王右丞英俊潇洒,他的人品如此高雅,人们总喜欢把他画在画作之中欣赏。这里的“人”指的是王右丞本人,也就是作者自己。作者通过写自己对王右丞的赞美,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于隐者高士的敬慕之情。
第四句议论抒情。作者通过对王右丞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隐者高士的敬慕之情。同时,也借王右丞的形象,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此诗语言简练含蓄,意境深远。它既刻画了王右丞的高大形象,又表达了作者对于隐者高士的敬慕之情。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