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登少室,我眼凌北州。
迩来十年馀,复作匡庐游。
匡庐表南服,盘据长江流。
望之百里外,势与云俱浮。
五老未能辨,怀仙入冥搜。
明朝杖碧玉,飞上高峰头。

【赏析】

《望庐山》是李白于开元十五年(727)秋从东都洛阳到浔阳江头,经过庐山时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庐山的向往之情,表现了诗人的豪放不羁的性格。

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首句“昔年登少室”,点出“游”的地点是庐山,这是诗人登山的起因;第二句“我眼凌北州”,写诗人登上庐山后所看到的景色,“凌北州”即直视北方州郡;第三、第四句“迩来十年馀,复作匡庐游”,写诗人在庐山上的所见和所感,“复作匡庐游”说明诗人已经多次游览过庐山,而每次游历都是那么新鲜有趣,那么令人神往。

“匡庐表南服,盘据长江流。”这两句是说:匡庐山耸立在南方一带,它盘绕着长江之流。匡庐,即庐山,在今江西星子县西南。《舆地志》:“庐山,匡庐也。”

“望之百里外,势与云俱浮。”诗人放眼远望,只见庐山巍峨壮丽,耸入蓝天,好像要同天上的白云一起浮动一样。

“五老未能辨,怀仙入冥搜。”意思是:虽然五老峰高峻雄伟,但人却无法辨认它究竟是什么样子;要想寻找仙人,就必须进入幽暗神秘的山林去搜寻。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神仙境界的神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

“明朝杖碧玉,飞上高峰头。”诗人打算乘兴再游,明天早晨拄着用碧玉做的拐杖,飞身登上庐山的最高峰。

这首诗是诗人一次游庐山的观感,写得自然流畅,清新飘逸,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