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晨出郭喜联镳,马首人家入望遥。
云暝孤城微见堞,雪消春水欲平桥。
山田鸣雉麦犹短,野箔初蚕桑未条。
经国有谋劳相度,议将封事上清朝。
【注释】
早春出郭呈祁石阡:早春季节,我出了城门,去向祁石阡拜见。
侵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
联镳:骑马结伴同行。镳,指马嚼子。
入望遥:远眺。
云暝(míng):天色昏暗。暝,通“冥”,昏暗的意思。
孤城:一座孤立无援的城池。
微见堞(dié):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城墙上的矮墙。
雪消:积雪融化。
春水欲平桥:春天里的河水将要与桥面相平。
山田:山坡上的田地。鸣雉(zhì):鸡鸣声。
麦犹短:麦子还没有长高。
野箔(bó):田野里铺的席子。初蚕:刚开始做桑叶喂的蚕。
经国:治理国家。有谋:有计划。
劳相度:劳累地商量。劳,费尽心思;相度,商讨。
议将封事:商议要上奏朝廷的密封奏章。
朝:朝廷,皇帝。清:唐玄宗年号。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七绝,作于唐玄宗开元四年(716)春。当时作者任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安西四镇,经过祁石阡,向其长官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他支持自己为官,并上表朝廷,请求任命。
首句“早春出郭呈”交代了时令、地点,表明了诗人此行的目的。“侵晨”点明时间,意谓天刚亮便出了城门。“出郭”即出城。“呈”,献呈,进呈。“祁石阡”,地名,在今贵州黎平县一带,为唐代安西都护府属地。《新唐书·地理志》说:“石阡郡,本思州地……武后改曰石川。”又,《一统志》引顾祖禹语:“石阡在今黎平县西南。”“呈”是“进”的意思。这里“呈”与“进”“献”意思相近,但“进”字更切合全诗主题,因为这是一次政治性的“献言”。
二句“侵晨出郭喜联镳,马首人家入望遥。”写诗人在黎明时分骑马出城,一路上看到一家家炊烟袅袅升起,远处村落笼罩在薄雾之中,景色十分迷人。“联镳”(biāo),马嚼子套在马嘴上,两马结伴而行叫联镳,这里指骑者并肩前进。“马首”,即马头,也泛指马或车。“人”指人烟,指人家。“望遥”指从远处遥望。这句的意思是说诗人骑马出城,一路上看到人家炊烟袅袅升起,远处村落笼罩在薄雾之中,景色十分迷人,令人心旷神怡。
三、四句“云暝孤城微见堞,雪消春水欲平桥。”“暝”通“冥”,意思是黄昏时的天色,傍晚天空中的云彩渐渐暗淡下来,隐约可见城墙上的矮墙;春天里的河水即将与桥面相平。“微见”、“欲平”都是说河水将要与桥面相平,而不是说河水已经与桥面完全平齐,所以这两个词用得十分准确生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骑马出城,一路上看到傍晚的天空中云彩渐渐暗淡下来,远处的城堡隐约可见城墙上的矮墙;春天里的河水即将与桥面相平。
五、六句“山田鸣雉麦犹短,野箔初蚕桑未条。”“山田”指山间的田地,“鸣雉”指鸡鸣声。“野箔初蚕”中的“初”是指刚刚,“蚕”是指养蚕。这句的意思是说诗人骑马出城,一路上看到山间的田地里传来一阵阵鸡鸣声,而麦苗却还未长得高大;田野里铺着的是刚刚织成的席子,而尚未开始养蚕的桑树也还只有几根细细的枝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骑马出城,一路上看到山间的田地里传来一阵阵鸡鸣声,而麦苗却还未长得高大;田野里铺着的是刚刚织成的席子,而尚未开始养蚕的桑树也还只有几根细细的枝条。
七、八句“经国有谋劳相度,议将封事上清朝。”“经国”指治理国家,“有谋”意为有着计划,“劳相度”即劳苦地商量,“议将封事”中的“封事”是指密封奏章,是臣下上书给皇帝的文书,这里指代诗人的奏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骑马出城,一路上看到国家有计划地筹划着大事,准备把密封奏章上交给皇帝。
全诗以一个“呈”字领起,以“议将封事上清朝”作结,紧扣题旨,脉络分明。诗的语言明白流畅,对仗工整严谨。前四句写景叙事,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日田园风光图;后四句抒情述志,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