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无计医凡俗,每思开轩学种竹。
息斋此画自何来,坐觉寒阴满书屋。
断根入地吴蚕僵,密叶排云威凤翔。
洒洒清风照长渭,蒙蒙翠雾浮清湘。
人世韶音久不作,有材如此转零落。
龙笙凤管归何处,变作秋声撼厓壑。
紫阳山高白日寒,幽人自倚疏帘看。
只恐六丁下收拾,夜半失却青琅玕。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文人对画竹的喜爱,以及他如何通过学习种竹来治愈自己的凡俗之气。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画竹技艺的赞美以及对画竹所传达出的意境的赞赏。
- 题徽州殷氏所藏息斋画竹
-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完整的诗句。题目“徽州殷氏所藏息斋画竹”表明了这是一首描述徽州殷氏所收藏的息斋画作的诗歌。这里的“徽州”指的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地名,而“殷氏”则是与这个地点相关的名字。
- 平生无计医凡俗,每思开轩学种竹
- “平生无计医凡俗,每思开轩学种竹”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美的向往。他认为,虽然无法彻底改变世俗,但可以通过学习种植竹子来治愈自己。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想要通过艺术来净化心灵,摆脱世俗的束缚。
- 息斋此画自何来,坐觉寒阴满书屋
- 第三句“息斋此画自何来”提出了问题,询问这幅画的来源。这里的“息斋”可能是一个画家的名字或者是某个地方的名字。诗人通过对画的描述,表达了对这幅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断根入地吴蚕僵,密叶排云威凤翔
- 第四句“断根入地吴蚕僵,密叶排云威凤翔”进一步描绘了画中的竹子。这里使用了“断根”、“入地”和“密叶”等词语来形容竹子的特征。同时,也用“吴蚕僵”和“威凤翔”来形容竹子的形象和气势,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动感。
- 洒洒清风照长渭,蒙蒙翠雾浮清湘
- 第五句“洒洒清风照长渭,蒙蒙翠雾浮清湘”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延伸。这里的“清风”和“翠雾”都形容了竹子周围的环境,使得画面更加清新、幽静。同时,也通过“长渭”和“清湘”这两个地名,表达了诗人对画中景色的喜爱和向往。
- 人世韶音久不作,有材如此转零落
- 第六句“人世韶音久不作,有材如此转零落”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竹子的赞美之情。他认为,尽管世间的美好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但是像画中的竹子这样具有才华的人却依然存在。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希望。
- 龙笙凤管归何处,变作秋声撼厓壑
- 第七句“龙笙凤管归何处,变作秋声撼崖壑”表达了诗人对画中音乐的欣赏和感慨。这里的“龙笙凤管”指的是古代的乐器,象征着高贵的音乐,而“变作秋声撼厓壑”则表达了音乐在自然界中的力量。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 紫阳山高白日寒,幽人自倚疏帘看
- 第八句“紫阳山高白日寒,幽人自倚疏帘看”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这里的“紫阳山”可能是一个地名,而“白日寒”则描绘了山的高耸和阳光的寒冷。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独自倚在疏帘下观看画中的景象,体现了他对画中景物的喜爱和向往。
- 只恐六丁下收拾,夜半失却青琅玕
- 最后一句“只恐六丁下收拾,夜半失却青琅玕”表达了诗人对画中景象的不舍和担忧。这里的“六丁”指的是道教中的六位神仙,象征着权力和控制;而“青琅玕”则是指一种珍贵的宝石,代表着美好的事物。诗人担心这些美好的事物会被神仙们收拾走,从而失去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画中竹子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富有象征意义,如“断根入地吴蚕僵”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而“洒洒清风照长渭”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