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沧江起杖藜,愁边芳草正萋萋。
天门石裂双雷下,海国风高万象迷。
百战苍生鲛室里,频年赤羽凤城西。
谢安莫负东山望,昨日征书到会稽。

注释:

雨中听闻岛夷的消息太过震惊。

一场春雨后,沧江上的小舟被激起了杖藜,忧愁的边地芳草正郁郁葱葱。

天门山的石裂开了双雷,海国的风高了起来,万物都变得迷离。

百战后的苍生在鲛室中度过,连年征战的赤羽凤凰城西。

谢安不要辜负东山的望,昨天的征书已经送到会稽。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任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刺史期间。诗写于上元三年(862)二月,当时作者正在越州。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首联“一雨沧江起杖藜,愁边芳草正萋萋”,以“一雨沧江”起句,写诗人听到有关岛夷叛乱的消息后,心中十分震惊不安,于是拄着拐杖来到江边的小屋,准备听一听消息。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听到消息时的惊惶失措、不知所措,也写出了诗人对此事的极度关注。接着,诗人用“愁边芳草正萋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担忧。这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也写出了他所处的环境——边陲之地,自然环境的恶劣。颔联“天门石裂双雷下,海国风高万象迷”,则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天门山的石裂开,仿佛有两只雷在山下轰鸣;海国的风高起来,使得一切事物都变得迷离。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震撼和感慨。颈联“百战苍生鲛室中,频年赤羽凤城西”,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这里的“鲛室”指的是战争中的死难者,“赤羽”则象征着战争带来的创伤和痛苦。这两句既写出了战争对人民的摧残,也写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尾联“谢安莫负东山望,昨日征书到会稽”,则是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借鉴和自勉。这里的“谢安”是东晋时期的名臣,他曾在东山隐居多年,不愿参与政治斗争。而“征书”则是指朝廷的文书,这里指代的是征召他回朝做官的命令。这一句则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展望,他希望自己能够像谢安一样远离政治斗争,过着闲适的生活。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内心感受、揭示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