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西风吹客缨,江湖咫尺有离情。
高秋伏枕黄柑尽,明月怀人白发生。
雨后桑麻频入寇,年来畎亩只谈兵。
亦知已作渔樵伴,未必深山好避名。

酬沈二山人

夜晚夜风不断吹拂着我的帽缨,江湖近在咫尺却有别离之情。

高秋之际我伏枕黄柑已尽,月色下怀念友人白发苍苍。

雨后桑麻频繁遭受寇盗侵害,年岁渐长只谈论战争和田亩。

知道已经做渔樵之伴,未必深山就能躲避名利。

注释:

①西风吹客缨:西风不断吹拂着客人的帽缨。

②江湖咫尺:指眼前就是江湖。

③伏枕黄柑尽:因连日来风雨不止而致黄柑全部吃光,故伏枕(即卧枕)不起。

④明月怀人白发生:月下怀念朋友,不觉间鬓发变白。

⑤寇盗:强盗。

⑥畎亩:田间。

⑦渔樵伴:隐士的生活是隐居渔樵,与世无争。

⑧避名:远离功名利禄。

赏析: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酬赠对象为同乡沈约。沈约早年曾登进士第,曾任太子中舍,官至尚书郎、国子祭酒等职,晚年辞官归隐,过着田园生活. 诗人对沈约既表示了由衷的赞赏,又委婉地批评了其不务正业而追求名利的思想。

首句“夜夜西风吹客缨”,点明自己长期羁旅在外,客居他乡,身不由己,心情孤寂。次句“江湖咫尺有离情”,表明虽身处繁华之地,却有离乡远别之感。这两句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情。

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高秋时节,思念友人的心情更加强烈。“高秋”二字既交代了季节,又暗含了时世。此时,黄柑已尽,明月照人,更增离情。这句诗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孤独无助、思念友人的情感。

第五、六句则从另一个角度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雨后”二字写出了天气的变化,暗示了战乱的频繁;桑麻频频受到寇盗的侵害,说明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这些内容都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观察和真实反映。

第七句“年来畎亩只谈兵”,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虽然表面上诗人似乎在谈论战乱和田亩之事,但实际上这是在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这里运用了反语手法,通过言外之意表达自己的心声。

最后两句“亦知已作渔樵伴,未必深山好避名”,更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其人生态度的高度评价。这两句诗既肯定了沈约隐逸山林的生活方式,又指出其并非真正懂得避世之道。诗人认为,真正的隐士应当能够看透名利的虚妄,不为外界所动,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沈约的深切友情,也展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独特见解。同时,这首诗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积极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