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外风霜自劫灰,住残萝薜首频回。
东西南北人何处,三万六千春去来。
歌遏行云声是玉,卧当流水影如梅。
登高欲赋还惆怅,愁绝江南不可哀。
山居三十韵
物外风霜自劫灰,住残萝薜首频回。
东西南北人何处,三万六千春去来。
歌遏行云声是玉,卧当流水影如梅。
登高欲赋还惆怅,愁绝江南不可哀。
注释:这首诗是南明诗人屈士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居住在山中,通过这首诗,他表达出自己隐居山林的生活和情感。
赏析:诗人以“山居三十韵”为题,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热爱。首句“物外风霜自劫灰”,意味着在大自然的洗礼下,所有的尘世纷扰都被涤荡干净。这里的“劫灰”暗示了世事沧桑,而诗人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内心的安宁。接着,他用“住残萝薜首频回”描绘了自己居住的简陋环境,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入对四季更替的描述:“东西南北人何处,三万六千春去来。”在这里,诗人用“东西南北人何处”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和迷茫,但随后又以“三万六千春去来”来强调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永恒。这种对比既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也体现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开始转向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歌遏行云声是玉”描绘了他唱歌时的声音如同玉石一般清脆悦耳;而“卧当流水影如梅”则形容他在静卧时,水波的影子如同冬日里的梅花一样美丽动人。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最后两句“登高欲赋还惆怅,愁绝江南不可哀”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状态。他虽有登高赋诗的愿望,但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复杂的人生经历,最终只能感到惆怅和无奈。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感受,也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忧伤和孤独。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古代文人隐逸生活的深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