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曾已抗龙鳞,甘卧南阳四十春。
道在匡山原自重,学明文水未为贫。
华彝久识温公望,出处宁同谢传身。
一旦精忠垂帝鉴,三朝遗直领儒绅。
风尘几岁伤多事,天地吾曹幸有人。
谔谔豸冠归表率,师师鹓列仰嶙峋。
繇来召毕贞元会,自是伊周社稷臣。
眼下寒霜徵傲骨,尊前法酝觉怡神。
呼朋共证心如水,报国焉知鬓似银。
冲圣焦劳方倚赖,相期珍重八千椿。
【注释】
①抗龙鳞:指抵抗皇帝的威严。龙鳞,天子所戴的冠饰。
②卧南阳:指在南阳隐居,过着闲适的生活。
③匡山:即匡庐(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
④文水:即黄河,因黄河流经文成县而得名。
⑤华彝:指贤才。温公,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枢密使。
⑥谢传:指谢安,东晋名将。
⑦豸冠:指獬豸冠,古代官员戴的一种帽子。
⑧师师:形容文章写得好。
⑨繇来:历来。召毕:指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召集百官讨论国家大事,并征召各地贤士参与。贞元会:指贞观之治时期的朝廷会议。
⑩伊周:指商朝的伊尹和周代的周公旦,都是辅佐君主的重要大臣。
⑪眼下:指眼前。
⑫冲圣:指对皇上有忠心。焦劳:辛苦劳累。
⑬相期珍重八千椿:意思是期望对方珍惜时间,活到八千岁。
【赏析】
此诗是诗人写给邹南皋总宪的一首赠别之作。首联回忆年轻时曾为官时的英姿;颔联以“道”和“学”两个关键词,赞美邹南皋先生学问渊博;颈联赞扬邹先生有远见,能审时度势,与谢安相似;颔联又以“华彝”和“温公”赞邹先生为贤人;尾联表达对友人即将离开的惋惜之情,希望他珍视光阴,多保健康。全诗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邹南皋先生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