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即心即佛,菩提无树前因。
本来色身是幻,何须身外传身。
儒有丁兰刻木,总是如见精神。
学佛因心求法,舍身何处寻真。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修行和悟道的诗歌,它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
诗句解读:
- “人言即心即佛,菩提无树前因。” ——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常说,心即是佛,菩提就是无树的本源,即一切法的根源都在心中。
- “本来色身是幻,何须身外传身。” ——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身体(色身)本身就是虚幻的,不需要在身体之外寻求其他的东西来证明或理解。
- “儒有丁兰刻木,总是如见精神。” —— 这句话引用了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的故事,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仲尼)为了记住父亲的话语,用木头雕刻孔子的形象。这反映了儒家对于精神传承的重视。
- “学佛因心求法,舍身何处寻真?” —— 这句话强调了学佛的根本在于内心的觉悟,而不是外在的行为或物质的存在。真正的佛法并不存在于身体之外,而是在我们的内心。
译文:
- 人们常常说,心就是佛,菩提就是无树的本源,也就是一切法的根源都在心中。
- 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虚幻的,不需要在身体之外寻求其他的东西来证明或理解。
- 儒家有孔子儿子孔鲤雕刻孔子像的故事,他为了记住父亲的话语,用木头雕刻孔子的形象。这反映了儒家对于精神传承的重视。
- 学习佛法的根本在于内心的觉悟,而不是外在的行为或物质的存在。真正的佛法并不存在于身体之外,而是在我们的内心。
赏析:
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心即是佛,真理不在物质世界之中,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通过儒家的经典故事与佛教的教义相结合,作者展示了一种深刻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强调了内在修行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内心的觉醒来追求真理和解脱的道路。诗中的“色身”一词也提示我们,尽管我们的身体可能带来许多困扰和迷惑,但真正的解脱来自于我们的内在觉悟和对佛法的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