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莫作长松树,怪惹凄风起阴雾。争知乾鹊噪其颠,为报行人千里至。
行人千里自何方,云自扬州吴楚之豫章。银章紫绶动星宿,文学吏治生辉光。
世人折腰为五斗,甘事逢迎竞趋走。五柳先生归去来,彭泽遗碑在人口。
归去来兮芜田园,三径荒兮松菊存。却笑移家住东郭,还如卜宅居南村。
南村非为卜其宅,素心乐与数晨夕。乘兴来游尽酒豪,醉后狂歌半吟伯。
中有山人号石洲,平生意气凌清秋。矧是通家辱游好,复以文字相绸缪。
以此行来两不厌,不问春花秋月与冬霰。虚堂坐久到飞潮,促席谈倾过奔电。
有时背着霜风高,力挽门屏遮怒号。岁寒正须共冰雪,宁学经生感二毛。
君不见东家有客珠为履,玳瑁簪儿那足齿。又不见西家有女翠为衱,高倚妆楼笑盘汲。
一朝客散美人捐,当日繁华不复还。仰视楼前玉委地,徒闻环佩声珊珊。
冬日苏明府席上醉歌
译文:
庭前莫做高大的长松,恐怕惹来凄风起阴雾。不知喜鹊在树梢叫,为的是报知行人千里到。
行人千里方从何处来,是扬州吴楚的豫章。银章紫绶动星宿,文才治理显光辉。
世人弯腰求五斗米,甘愿逢迎竞奔走。五柳先生归去来,彭泽县碑在人口。
归去来兮田园荒芜,三径荒兮松菊长存。却笑移家住在东郭,还如卜居居南村。
南村非因卜其宅,素心乐与数晨夕。乘兴而来游酒豪,醉后狂歌半吟伯。
中有山人号石洲,平生意气凌清秋。矧是通家辱游好,复以文字相绸缪。
以此行来两不厌,不问春花秋月与冬霰。虚堂坐久到飞潮,促席谈倾过奔电。
有时背着霜风高,力挽门屏遮怒号。岁寒正须共冰雪,宁学经生感二毛。
君不见东家有客珠为履,玳瑁簪儿那足齿。又不见西家有女翠为衱,高倚妆楼笑盘汲。
一朝客散美人捐,当日繁华不复还。仰视楼前玉委地,徒闻环佩声珊珊。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写于天宝年间的冬天。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苏明府宴席的热闹场面;后半部分则抒发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表达了自己不愿与世浮沉、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全诗意境高远,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性。
第一句“庭前莫作长松树,怪惹凄风起阴雾”,是整首诗的核心句。它表达了一个深刻的思想:在官场中,不要做一棵孤独的参天大树,因为那样会引来凄风冷雨和阴云笼罩。这里的“长松”象征着官场中的权贵地位,而“阴雾”则代表着官场中的复杂人际关系和社会压力。因此,这句诗告诫人们在官场中要谨慎行事,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接下来的几句继续描绘了宴会的热闹场景。“争知乾鹊噪其颠,为报行人千里至。”这两句诗通过描写乾鹊(喜鹊)在枝头欢快地鸣叫,为行人传递远方的消息,表达了人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朋友的关心之意。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自己身处官场,远离家乡,无法和家人团聚,只能通过书信向家人报平安。这种情感表达既真挚又深沉,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在诗的中间部分:“行人千里自何方,云自扬州吴楚之豫章。”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宴会上的热闹氛围。客人们纷纷来到苏明府的家中,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是从扬州来的,有的是从吴楚地区的豫章城来的。这些客人的到来让整个宴会更加热闹非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和人们的交流往来频繁。
最后几句则是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感慨与反思。“世人折腰为五斗,甘事逢迎竞趋走。”这两句诗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屈从于世俗观念,迎合上司的喜好,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和原则。这种现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不罕见,但诗人对此感到痛心疾首。因此,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五柳先生归去来,彭泽遗碑在人口。”在这里,“五柳先生”指的是陶渊明,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之一,曾经隐居于彭泽县附近的五柳树下,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在现实的官场中,陶渊明的理想很难实现,于是他选择了归隐山林,过上了另一种人生。而如今,他的墓碑仍然存在于人们口中,成为了一种象征。
“归去来兮田园荒芜,三径荒兮松菊存。”这两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他认为官场生活虽然繁华富贵但却空虚无聊,不如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生活更为美好。而在他的心中,田园生活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诗的最后一段中:“却笑移家住在东郭,还如卜居居南村。”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反问句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他表示虽然有些人选择搬家住到了东郊(即靠近城市的地方),但在他看来,这样的住所并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他宁愿选择住在城南的村庄里,那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可以让他更好地享受宁静和自然的美。
结尾的一句“南村非为卜其宅,素心乐与数晨夕。”更是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于理想居住地的看法。他认为选择居住地点并不应该仅仅基于风水或他人的意愿等因素,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内心需求和兴趣爱好来决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家园。
最后两句:“乘兴来游尽酒豪,醉后狂歌半吟伯。”这两句诗则描述了诗人在饮酒作乐时的情景。他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酒肆之中畅饮美酒,并在醉酒之后放声歌唱。这种豪放不羁的行为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真正的英雄气概。而当他唱着半吟的歌时,又似乎流露出一种文人雅士的气质和才华横溢的才情。
在诗的最末部分:“中有山人号石洲,平生意气凌清秋。”这两句诗则将诗人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之中。他遇到了一位名叫石洲的山人,这位山人有着一股清新脱俗的气质和高洁的品质。他们之间或许有过一些交流和互动,但具体的内容已经不得而知了。但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与自然亲近、追求高尚品质的渴望和向往。
最后一句:“矧是通家辱游好,复以文字相绸缪。”这里提到了“通家”一词,它通常用来形容两家关系密切、世代友好。而这句诗则表示这两位诗人不仅彼此熟悉、交往甚密,而且还是互相敬重和欣赏的朋友。他们之间的友谊深厚且长久,彼此之间不仅分享诗歌之美,还相互学习、切磋技艺。这种深厚的友谊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之间浓厚的交流与互敬互助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向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留恋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重视以及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