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耕庸亦不悲,巢栖穴处尚谙时。
三秋异卉终难好,一柱颓波别有裨。
当宁叠能崇礼数,四山元亦托心知。
生刍迢递来今日,一瓣名香孺子祠。

谒徐孺子次石斋韵三首

到处耕庸亦不悲,巢栖穴处尚谙时。
三秋异卉终难好,一柱颓波别有裨。
当宁叠能崇礼数,四山元亦托心知。
生刍迢递来今日,一瓣名香孺子祠。

译文

在田间耕作并不感到悲哀,巢居穴处依然懂得时节变迁。三秋的异色花卉终究难以欣赏,一根支柱倒下带来的波纹别有益处。朝廷中有人能够推崇礼仪,山林间的人也怀揣着彼此的心知。新鲜的祭品已经送到今日,一缕香气如同孺子的祠堂。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田野耕作和山林隐居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谐、简朴生活的向往。诗中“到处耕庸亦不悲”与“巢栖穴处尚谙时”形成对比,前者展现了忙碌的生活状态,后者则传达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内心的平和。这种对比突出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即无论是在繁华还是寂静的环境中,都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内心。

“三秋异卉终难好,一柱颓波别有裨”进一步扩展了前两句的主题。这里用“三秋”指代秋天,而“异卉”可能是指秋天特有的花木,但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欣赏。同时,“一柱颓波”可能指的是自然界中的某种现象或景观,尽管它看似不利,但其实却带来了其他好处。这表明,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看到它们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两句“当宁叠能崇礼数,四山元亦托心知”则转向了对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的思考。这里提到的“当宁”可能指的是某个高位的人或者权威的象征,而“叠能崇礼数”则表示这个人有能力维持社会秩序,尊重礼仪规则。而“四山元亦托心知”则可能是说,即使身处山林之中,人们仍然保持着对外界事务的了解和关注。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和谐和个人修养的重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不同方面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和智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的和谐和个人的文化修养。这种深刻的思考和表达,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明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