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柳寻花出帝畿,新题留别写乌丝。
何愁浙水无薇蕨,真信严光是伯夷。
去棹快经霖雨后,计程刚到暮秋时。
乌纱白葛严州路,只恐山灵讶到迟。
【注】:帝畿 古时京都的代称
乌丝 墨线
何愁 不怕
浙水 钱塘江,在严州附近。
薇蕨 指薇与蕨菜。
真信 深信
伯夷 商末孤竹国君主的儿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后被奉为高士。
霖雨 久雨。
计程 计算路程。
山灵 山神。
只恐 恐怕。
【赏析】:
此诗为诗人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出守严州(今浙江杭州)时作,留别京师诸友。全诗八句,每四句一韵,共两韵。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写自己离开京师,前往严州的旅途情景及所感;七、八两句为第二部分,抒发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一部分,开头两句写自己离京出使他地。“问柳寻花出帝畿”,意思是问柳问花,寻找名胜古迹,从都城出来。“帝畿”是古代京都的称呼。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要离开帝都去外地,所以到处问柳寻花。“新题留别写乌丝”,意思是在新的地方留下题辞,作为留别之用,并在上面书写墨迹。“乌丝”,即墨笔,这里指书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在离开京师之前,写下了离别的书信,并且在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墨迹。
“何愁浙水无薇蕨”,意思是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因为我知道在钱塘江边生长着薇和蕨菜。“浙水”,即钱塘江,在严州附近。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并不担心钱塘江边没有薇和蕨菜,因为他知道自己在那里生活过。
最后两句写自己即将离开严州。“去棹快经霖雨后”,“去棹”,即船桨,这里是船桨的借代词。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的船已经经过了一场大雨之后,马上就要起航了。“计程刚到暮秋时”,“计程”,即测量行程,这里是计算行程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所乘的船刚刚到达严州,时间应该是接近秋天了。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表达对自己将要离开京师的不舍之情。“何愁浙水无薇蕨”,意思是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因为我知道在钱塘江边生长着薇和蕨菜。“何愁”,就是“何虑”,没有什么可担忧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并不担心钱塘江边没有薇和蕨菜,因为他知道自己在那里生活过。“真信严光是伯夷”,“真信”是确实相信的意思。严光是东汉初年的名臣,他曾经隐居在富春山中,后来被刘秀征召出来做了谏议大夫。伯夷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儿子,他为了不食周粟而宁愿饿死在首阳山上,后世把他作为高风亮节的象征。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确实相信严光可以比伯夷还要高尚。
最后两句写自己即将离开严州。“去棹快经霖雨后”,“去棹”,即船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的船已经经过了一场大雨之后,马上就要起航了。“计程刚到暮秋时”,“计程”,即测量行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所乘的船刚刚到达严州,时间应该是接近秋天了。“乌纱白葛严州路”,“乌纱”,即黑色帽子或头巾,这里指黑色的帽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所乘的船刚刚到达严州,正在穿着白色的葛衣行走在路上。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即将踏上新的征途,告别京城的友人。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离开京都去严州时的复杂情感。诗人在告别京师的朋友们时,既表现出依依不舍的感情,又表现出豪迈的气概。诗人通过对京城和严州的对比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思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