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头细雨棹初回,潮傍中秋亦壮哉。
水底暗疑雷鼓动,海门惊驾雪山来。
雄吞众水期如约,急送行舟去似催。
引领篷窗兴无限,白云遮破万山堆。

注释:

戊午年八月十七日从钱塘江头观看了正午潮水。

江头细雨刚刚停歇,船已回到江口,此时潮水也显得十分壮观。

水中仿佛有雷鼓之声,海门惊涛拍岸如雪山奔腾而来。

大潮将吞吐众水,如期而至;急送我乘舟而去,似催人前行。

引导我驶向篷窗的心中充满喜悦,白云遮断万山堆叠。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观潮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边观潮的美景。

首句“江头细雨棹初回”,写诗人刚刚从江中归来,眼前是细雨蒙蒙,江面平静如镜,小船刚刚靠岸。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为下文的壮丽景象做了铺垫。

次句“潮傍中秋亦壮哉”,则是对前句的深化。诗人用“壮哉”来形容中秋时分的潮水,表现出它的强大冲击力和震撼力。同时,也暗示了中秋时节正是观赏潮水的佳期。

第三句“水底暗疑雷鼓动”,进一步描绘了潮水的壮观景象。诗人仿佛听到了水底传来的雷声,感受到了潮水的威力。这一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第四句“海门惊驾雪山来”,则将观潮的场景推向高潮。诗人想象着潮水如同雪山一般奔腾而来,气势磅礴,令人震撼。这里的“雪山”并非字面意思上的雪山,而是形容潮水的力量之大,如同雪山一样不可阻挡。

第五句“雄吞众水期如约”,是对整个潮水的赞美。诗人认为潮水强大到足以容纳众多水流,这种豪迈的气概令人赞叹不已。

第六句“急送行舟去似催”,则是对潮水力量的进一步描绘。诗人想象着潮水如同催促船只前行的使者,让人感受到潮水的紧迫和急促。

最后一句“引领篷窗兴无限”,则是诗人观潮后的感慨。他看到潮水如此壮观,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兴奋。同时,这也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观潮场景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同时,诗人的情感表达也丰富多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