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景人间认未真,六桥花柳几回新。
那知戊午中秋月,不照严州典教人。
湖水湖山空怅望,天晴天雨未须嗔。
明朝再有撩诗景,横海潮头白涌银。
绝景人间认未真,六桥花柳几回新。
那知戊午中秋月,不照严州典教人。
湖水湖山空怅望,天晴天雨未须嗔。
明朝再有撩诗景,横海潮头白涌银。
【注释】:
绝景:美景。
人间:世间。
六桥花柳:指西湖中的苏堤、白堤、杨公堤等六座桥梁和两岸的花草树木。
那知:怎知。
戊午: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5)年,金人南侵,高宗仓皇渡江。次年,在临安建都,称南宋。
严州:今浙江建德。
典教人:典刑教化之人。
湖水湖山:指西湖水和山。
空怅望:徒然地怅惘地望着。
天晴:天气晴朗。
嗔:生气。
明朝:明天。
撩:惹动,挑逗。
横海潮头:指钱塘江大潮。
【赏析】:
此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中秋之夜,诗人被阻于武林,观赏西湖美景,却见杭州城里一片凄清景象,不禁生发感慨,遂赋三律以纪之。全诗抒发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一联“绝景人间认未真,六桥花柳几回新。那知戊午中秋月,不照严州典教人。”表达了诗人对于美景的感慨与失落。诗人身处武林,但所见却是人间景色,与世隔绝,无法领略大自然的壮丽风光;而六桥花柳又是如此美丽动人,却似乎已被遗忘。诗人感叹,自己竟然错过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中秋节,因为当时正处于金人南侵、国家危难之时。
第二联“湖水湖山空怅望,天晴天雨未须嗔。”则是诗人对于西湖美景的赞美与怀念。虽然身处武林,但诗人依然能够看到湖水湖山的美丽景色,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他也不忘关注天气变化,对于晴天和雨天都没有产生任何抱怨之情。
第三联“明朝再有撩诗景,横海潮头白涌银。”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再次欣赏到西湖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他也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像钱塘江潮头一样,冲刷掉所有的阴霾,迎来光明的未来。
这首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