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压山窝虎豹逃,丹青盘搆可胜牢。
步参无计停朝雨,衣湿何妨触野蒿。
古树排来襄嶂合,伏龙飞去蜀天高。
隆中莫问要离冢,云木东祠是汉豪。

【注释】:

雄压山窝虎豹逃,丹青盘搆可胜牢。步参无计停朝雨,衣湿何妨触野蒿。

古树排来襄嶂合,伏龙飞去蜀天高。隆中莫问要离冢,云木东祠是汉豪。

雄霸山窝:山窝,指四川的山窝铺。雄霸,雄壮威猛。

丹青盘构(qù )可胜牢:盘构,用红漆涂饰建筑,牢固耐久。

步参无计停朝雨:朝雨,早晨的雨,这里借指皇帝的车驾。

襄:环绕。

襄嶂合:襄,同“拱”。嶂,险峻的山峰或岩石。合,连接。

伏龙:《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先主(刘备)之西顾,谓为卧龙。”

隆中:地名,在今湖北襄阳南二十里,诸葛亮隐居之处。

云木:指诸葛亮庙。

东祠:指诸葛亮庙。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末明初,当时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四川,元将也先帖木儿、明将蓝玉等率大军镇压。作者以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为题,表达了他希望统治者能像诸葛亮一样,不计较个人得失、功名利禄,而能够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的思想感情。

雄压山窝:雄霸山窝:指诸葛亮生前威震群雄,功成名就。

伏龙飞去蜀天高:诸葛亮曾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故有“卧龙”之称。后因避讳改为“伏龙”,暗指自己有如诸葛亮一样的才能却未得其用。

隆中莫问要离冢:要离,春秋时鲁国人,以刺杀庆忌著名。此处比喻诸葛亮的故居。

隆中问鼎:指三国时魏王曹丕曾问刘备:“汉室当复何如?”刘备答以“尚可与图大事”。后因以“隆中对”称君臣谋划大事之词。

云、木:均指诸葛亮。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大元三年(1350)春天在江陵寓所写的。当时元朝丞相伯颜正率大军南下,元朝将领蓝玉等率兵攻取沔阳,直逼荆门,形势十分危急;同时,元朝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了矛盾,朝廷内部斗争激烈,政局动荡不安。诗人在这首诗中,既表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关心,又表达了他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的愤慨心情。

雄压山窝虎豹逃,丹青盘構可胜牢。

步参无计停朝雨,衣湿何妨触野蒿。

古树排来襄嶂合,伏龙飞去蜀天高。

隆中莫问要离冢,云木东祠是汉豪。

雄压山窝(yāo):雄霸山窝:指诸葛亮生前威震群雄。虎豹:虎豹,指山林中的猛兽。形容地势险要、环境凶险。盘構:盘踞。可胜牢:牢固耐久。

步参:指皇帝的车驾。无计:没有办法。

襄嶂合:襄,同“拱”。嶂,险峻的山峰或岩石。合,连接。

伏龙:传说伏羲氏画八卦,造书契,始制琴瑟,教人民狩猎耕种;又造网罟以捕鱼;又作历日,以作祭祀日期;又作罗,用以捕鸟兽;又作衣裳、舟船等。后世因以“伏龙”比喻杰出的历史人物或卓越功勋的人才。这里指诸葛亮。

隆中莫问要离冢:隆中,地名,在今湖北襄阳南二十里。要离,春秋时鲁国人。《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吴国公子光欲刺杀吴王僚,派专诸杀之,要离为公子光行刺,被吴王僚杀死。这里比喻诸葛亮的故居。

云木:指诸葛亮庙。东祠:指诸葛亮庙。

赏析:

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当年威震群雄的英雄气慨。“虎豹”喻指险恶的环境,“丹青”指绘画艺术,这里比喻诸葛亮治理国家的才能。“可胜牢”是说其治理国家的手段高明,使天下大治。三、四句则写当时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而诸葛亮却能安之若素,从容不迫地治理国家,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五、六两句写诗人看到山势险要、群峰环拱的景象,联想到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丰功伟绩,不禁赞叹不已。七、八句写诗人对刘备的怀念之情。最后两句写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