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春风聚德星,卧龙踪迹迎郊坰。
莺声催得花如锦,山色斜纡翠作屏。
文教振扬非案牍,武威戡乱是雷霆。
元戎举趾殊非偶,试听三军颂未停。

【注】正德辛未:明朝嘉靖六年(1521年)。陈先生:指陈九畴,字公则,号矩庵。陈九畴为明世宗时礼部尚书,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而遭贬谪。管公:指管绍宁,字子开,号方伯,明武宗时为四川参议。白公:指白圭,字元玉,号少参,明世宗时任四川参政。陈公:指陈文烛,字仲文,陈矩庵之子,曾任江西参政。隆中:三国时期诸葛亮隐居的地方,位于今湖北襄阳市南。

【译文】:

何处春风聚德星,卧龙踪迹迎郊坰。

莺声催得花如锦,山色斜纡翠作屏。

文教振扬非案牍,武威戡乱是雷霆。

元戎举趾殊非偶,试听三军颂未停。

赏析:此诗题于嘉靖六年春,当时陈九畴等人去谒见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诗人对这次谒见的描写,既写了自然风光和山川形势,也表现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全诗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语言清新自然,音节和谐优美,堪称绝唱。

“正德辛未二月陪都宪矩庵陈先生方伯管公少参白公佥宪陈公往隆中谒武侯”,首句交代了时间、人物与原因,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卧龙”即诸葛亮,“德星”是指他。这里用一个比喻的手法,将诸葛亮比为德星,说明他是天上的星宿,所以人们把他比做“德星”。这一句还暗示了此次谒见的缘由,即因为诸葛亮曾隐居在隆中,因此人们特地前去拜访他。

颔联“莺声催得花如锦,山色斜纡翠作屏”两句,描写了隆中景色之美。莺声如同乐曲一般悦耳动听,催得花儿竞相开放,如同锦绣一样美丽;山峦起伏,如同一道翠绿的屏风般壮观。这一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莺声拟人化成有情有意的音乐大师,把花儿拟人化成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把青山拟人化成高峻挺拔的屏风大师。这样,不仅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景物的美丽,而且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热爱。

颈联“文教振扬非案牍,武威戡乱是雷霆”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这里的“案牍”指的是公文、文书等;“武威”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武功、武力等。作者认为,文教可以弘扬天下,使国家安定繁荣;而武力可以平定乱臣贼子,维护国家安宁。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文”与“武”进行对比,突出了“文”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诸葛亮文武双全才能的赞美之情。

尾联“元戎举趾殊非偶,试听三军颂未停”两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回应。这里的“元戎”是指主将,“举趾”是指迈步前进的动作。作者说主将的行动非常独特,与众不同;请诸位将士们听听他们所向披靡、所向无敌的颂歌吧!这里的“颂”可以理解为赞颂、歌颂等。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主将的赞赏之情,也表达了对士兵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之情。

整首诗以“谒武侯”为主题,通过对自然风光和山川形势的描绘,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和赞美之情。语言流畅自然,音节和谐优美,充分展现了诗歌的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