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洞中牧牛仙,叱石飞去三千年。
却骑白鹤下人世,溪云山月相留连。
青蛇三尺滑秋水,白日风雷生袖里。
绿章扣额笺天公,铁檄役兵驱旱鬼。
南州三月土烟生,坐见春野无馀青。
都将精意干元气,要使憔悴回欣荣。
我闻神仙足官府,苍生苏息无辛苦。
愿师掷剑碧空中,大沛江淮洗兵雨。

【注释】

赠:赠送;碧溪(一作“碧水”):指碧溪洞。道士:隐士,道人。牧牛仙:牧童仙人的别称。金华洞:《山海经》载:“太华之山,帝台之所以都也,在昆仑墟北,有九个山峰耸立着,最高的一个叫做玉京。”《列子》:“黄帝登天,见西王母,王母曰:‘帝来乎?’”《庄子》:“黄帝游于华胥国,华胥履生,其足二,是谓‘赤足’。”《神仙传》:“王远,字远公。晋代隐人,好道术,曾于金华山得神符,遂隐居不出,时年七十八。”

叱石飞去:相传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命徐福东渡求仙。徐福与方士韩众等率童男童女数千人至东海蓬莱山,寻访仙人。徐福欲从海上直接登仙,但海中多蛟龙,难以通过。于是徐福便令弟子将一块巨石掷入海中,以镇服蛟龙,然后乘此石飞升而去。

却骑白鹤:据《列子·黄帝》,黄帝曾在黄山上遇见一位老人,老人自称“大罗真人”,教他炼丹。后来黄帝果然成仙。又据《史记·封禅书》,汉武帝曾梦见自己坐在云端之上,旁边有一只白鹤飞翔。

溪云山月:语出唐代诗人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处形容溪边景色之美。

青蛇:古代神话传说,黄帝时有一女子名妲己,她能变化成一条青色的蛇,使商朝君主迷恋于她,终致商朝灭亡。

秋水、袖里:语出唐代诗人孟浩然诗:“微阳下乔木,疏影上平波。树影静秋水,空山长自歌。”此处形容道士挥动衣袖,如在深山之中。

绿章:书信。笺,用竹简写文章或记事,称为“笺”。这里指书写。天公:道教中的天界主宰者。铁檄:用金属制作的信符。役,驱使。旱鬼:干旱之神。

南州:泛指南方地区,这里指江南一带。

春野:春天的原野。无余青:即“无余色”,意思是草木茂盛而生机盎然。

精意:深厚的心意。元气:天地万物生长的根本力量。

憔悴:瘦弱不堪的样子。回欣荣:使枯萎的植物恢复生机。

官府:朝廷。苍生:老百姓。苏息:安定,平静。

愿师:希望师傅。掷剑:抛下佩剑。碧空中:高高的蓝天上。大沛:大雨滂沱。江淮:长江和淮河的合称,泛指南方地区河流。洗兵雨:洗去兵灾的雨水。

【赏析】

这首诗是赠给一位隐士的。隐士本不问世事,然而作者对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的现实十分不满,因此他渴望能像传说中的仙人那样超然物外,飘然欲仙。然而现实中的他无法摆脱尘世的纷扰,只能寄希望于这位隐士能够帮他摆脱尘世烦恼,实现自己的心愿。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首句点明题意,说这位隐士居住在金华洞中牧牛,是一位牧童仙人的化身。第二句描绘了这位仙人的形象。据说他的法术非常高强,可以呼风唤雨,驾云飞仙,所以人们称他为“叱石飞去三千年”。第三句又进一步描绘了他驾驭白鹤,驰骋人间的情景。第四句则描写了他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他在溪边观云赏月,与溪流和山峦相互依恋。

接下来八句为第二层。第五句说这位仙人手持三尺长的青蛇,在水中划过留下一道滑溜的秋水痕迹。第六句又说仙人手中挥动着袖子,仿佛袖中有雷霆在呼啸。这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仙人的神通广大和法力无边。第七句又进一步描写了仙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第八句写仙人用绿纸写信向天公求助。天公收到信后,就发下铁制的信符,派遣雷公驱赶邪恶的旱鬼。第九句说仙人来到江南一带,看到这里的春天生机勃发、草木茂盛的景象。第十句又进一步描写了春天的美好景象。第十一句说仙人把这份美好的心情寄托在大地母亲的身上,要让她恢复生机。第十二句说仙人希望师傅能够抛开世俗的烦恼,像他一样高高地站在蓝天上,让大雨滂沱地洗涤这片土地,使之重获新生。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全篇没有一句直白的议论或抒情,而是借助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