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驾,出潜邸。辞兰坂,臻枫陛。握乾符,奉慈旨。桥中倾,碣呈字。
从臣观,稽首喜。应帝期,称天子。泰阶升,更化始。陋代来,劣舂起。
【注释】
乘法驾,出潜邸。辞兰坂,臻枫陛。握乾符,奉慈旨。
《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即位后,“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自齐地、梁父山,西上泰山。泰山之足下,合泰山东北阯,上斩槐柏树,尽干而火焚之。”此诗写武帝东巡泰山,祭拜天地,行封禅礼的盛况。从“乘法驾”到“应帝期”,描写了武帝东巡的隆重场面;“更化始”到“称天子”,则描写了武帝登泰山后的封禅大典。
桥中倾,碣呈字。
汉时在石碑上刻字是极为罕见的事。《汉书·武帝纪》载:“太一祠官有方士,能为炉火,其冶性善,使黄白,与黄帝期,得其巧神。……作柏梁、铜柱,承露盘,刻方多文杂虫并龙云鸟兽之象,穷诸怪变。……又作通天宫,高五十余丈,铜柱皆十余丈,承以铜盘,铸金玉为仙人翁仲,长入云,黄金为凫雁,以祠灶百鬼。……”这些工程浩大、造型奇特的巨型石刻,都是用铁锤凿子凿成的,而且用工极多,非一般工匠所能及。这里所说的“桥中倾,碣呈字”,当指这种大型的石刻作品。
从臣观,稽首喜。应帝期,称天子。泰阶升,更化始。陋代来,劣舂起。
《史记·孝武本纪》载:“(元封元年)冬十一月甲子朔,泰山梁父降天子雨。乙丑,风。丙寅大风,偃木发屋拔起。丁卯晦,塞北风雨破颜阳城。戊辰,雨雹二尺所。”“至元封二年,上乡祠上帝于雍,凉风至,自九天来,风吹帷盖,须臾不止。明日,上朝群臣,赐金钱杂缯彩帛凡千有余万。”这里说武帝在泰山举行盛大的封禅大典,正是为了顺应天意,求得吉祥和福佑。
赏析:
这首乐府诗写的是汉武帝东巡泰山祭祀天地的盛况。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之初,曾巡幸雍县(今陕西凤翔),因未获吉祥征兆而作罢。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再次巡视郡国,来到雍县,见“山川美膏腴”,遂决定封雍邑为“周阳”。于是在建元六年(前135年)春二月,汉武帝开始东巡泰山。四月,汉武帝来到泰山脚下,登山游览。五月,到达泰山南郊。六月,登上泰山主峰。七月,回到鲁郡。八月,返回雍邑。九月,回到甘泉宫。这一系列的活动,都与求福祈祥有关。
汉武帝在泰山举行的封禅大典,是为了迎合天意,以求得皇帝的尊严和地位。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在泰山举行了隆重的封禅大典之后,还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酒宴,以示庆贺。在这次酒宴上,汉武帝亲自向大臣们敬酒,表示自己对上天的敬畏和感恩。《汉书·武帝纪》载:“十一月甲子,泰山梁父降天子雨。乙丑,风。丙寅大风,偃木发屋拔起。丁卯晦,塞北风雨破颜阳城。”这里所说的“大风”,即指这场大风。《汉书·律历志》注引《河图括地象》说:“黄帝时大风三日。”所以有人认为“大风”就是“风”。但另一种说法认为“大风”是指“雷风”。这种说法虽然有些道理,但毕竟不是十分准确。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似乎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这首诗通过描写汉武帝东巡回泰山祭祀天地的盛况,表达了对汉武帝功德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比如,当时的人们非常崇拜神灵,相信神仙的存在;人们也非常迷信帝王的权力和地位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