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苑编摩二十年,容台典礼荷乔迁。
为臣报国才须尽,哭子还乡病已缠。
四尺孤坟嗟自掩,一椷遗稿竟谁传。
可怜宦达俱成梦,追忆平生倍怆然。

【注释】:

  1. 翰苑编摩:指在翰林院任职,参与编修国史。
  2. 容台:地名,位于今四川资中县北。乔迁:升官、迁职。
  3. 才须尽:才能用尽。
  4. 哭子还乡:指因儿子的死而归家守丧。
  5. 四尺孤坟:形容坟墓很小,只占地方四尺见方。
  6. 一椷遗稿:指遗留下来的诗稿。
  7. 宦达:官职显贵。
  8. 追忆平生:回忆过去的一生。
  9. 怆然:悲伤的样子。

【译文】:
在翰林院编修国史二十年,我有幸参与国家的礼仪典礼,现在却要因为升官而离开。
为臣者报国尽忠需要尽力而为,如今却要回家守丧,疾病缠身已经难以承受。
我的坟墓只有四面墙那么小,我的诗稿也只能由后人保存。
可怜我在仕途上显赫一时,如今却只能追忆过去的生活,内心十分伤感。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离任时写的,抒发了他在仕途上的得意和对官场生涯的感慨。
首句“翰苑编摩二十年”,诗人回忆起自己在翰林院任职的二十年。翰苑是古代皇帝的秘书机构之一,负责编纂史书等。诗人在此担任编修国史的工作,这是他的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二句“容台典礼荷乔迁”,诗人提到自己在容台(今四川资中县)参与的礼仪典礼。容台是古代的一个地名,这里可能是指某一次重要的礼仪活动。乔迁是指升职或迁居新的地方,这里指的是诗人因为升官而离开翰林院。
第三句“为臣报国才须尽”表达了诗人对为国家尽忠的决心。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为国家出力,因此才会在翰林院工作多年。这里的“报国”是对国家忠诚的象征,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第四句“哭子还乡病已缠”则是诗人对自己儿子的怀念之情。由于儿子的去世,自己不得不回家守丧,这使得诗人感到悲痛欲绝。这里的“哭子”是指儿子的死,“还乡”是指回乡守丧,“病已缠”是指病情严重。
第五句“四尺孤坟嗟自掩”描述了诗人的坟墓状况。诗人的坟墓只有四面墙那么大,这是对他仕途失意的一种讽刺。这里的“四尺孤坟”可能是指他的坟墓面积狭小,而“嗟自掩”则表达了诗人对此的感叹。
第六句“一椷遗稿竟谁传”则是说诗人的诗稿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可能是因为他的诗歌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或者他的诗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里的“遗稿”是指他的诗歌作品,“竟谁传”则表达了诗人对诗歌传播的无奈。
最后一句“可怜宦达俱成梦”是诗人对仕途的看法。他认为自己的仕途风光不再,现在已经是一个遥远的回忆了。这里的“宦达”是指仕途成功,“梦”则表示虚幻。诗人感叹自己的仕途已经过去,成为了一种梦境。
整首诗通过对自己在翰林院工作的回忆,以及对自己仕途经历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忠诚、对家庭亲情的重视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之情。同时,诗中的一些关键词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具有历史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