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杳霭路不分,野人作伴鹿与麇。
五月六月雨三日,千山万山皆白云。
平堤漫漫江水绿,翠树重重覆萝屋。
苔封石径绝行踪,持镵何处寻黄独。
模糊泼墨扫烟鬟,前代画手称房山。
郎官意匠得其趣,岚光不散迷孱颜。
多君生长山水窟,到处爱山常拄笏。
宁知皓首出榆关,坐对燕然惟咄咄。
天台雁荡浙水东,夜夜家山乡梦浓。
有待拂衣归旧隐,与君林下会相逢。

这首诗描述了李员外所居的景色,并赞美了房山的绘画技艺。

第一句“江村杳霭路不分,野人作伴鹿与麇。”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江村画面,道路在雾中显得模糊不清,而诗人自己则如同野人一般,与鹿和麇一起作伴。

第二句“五月六月雨三日,千山万山皆白云。”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于连绵不断的山脉上的白云景色。

第三句“平堤漫漫江水绿,翠树重重覆萝屋。”继续描绘了江边的景象,平缓的堤岸、碧绿的江水和繁茂的树木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这里的“萝屋”指的是用藤蔓覆盖的房屋。

第四句“苔封石径绝行踪,持镵何处寻黄独。”表现了诗人在这片山水之间行走的孤独感。他手持工具,试图在苔藓覆盖的石径上寻找黄色的独叶草。

第五句“模糊泼墨扫烟鬟,前代画手称房山。”赞美了房山的绘画技艺,他的画作如同泼墨般模糊,但却能捕捉到烟雾缭绕的形象。

第六句“郎官意匠得其趣,岚光不散迷孱颜。”表达了诗人对房山作品的赞赏之情,认为他的画作充满了趣味,即使是岚光也不会消散,反而使人陶醉其中。

第七句“多君生长山水窟,到处爱山常拄笏。”赞扬了房山生长在山水之间的环境,他喜欢在各处欣赏山水美景,甚至常带着拐杖来欣赏。

第八句“宁知皓首出榆关,坐对燕然惟咄咄。”表达了诗人对于房山年迈却依然热爱山水的敬佩之情,即使已经白发苍苍,仍然能够欣赏到壮丽的山河。

第九句“天台雁荡浙水东,夜夜家山乡梦浓。”继续描绘了房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在天台、雁荡等地游览时,常常沉浸在对家乡的梦中。

第十句“有待拂衣归旧隐,与君林下会相逢。”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之情,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曾经的隐居之地,与房山再次相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