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辍兰台讲,言乘桂水桡。
牙旌驰绝域,绣斧出中朝。
瘴压高凉晚,山通大宛遥。
莫嫌文字癖,干羽遍三苗。
【注释】
兰台:御史台。桂水:桂江,即广西漓江。绝域:极边远之地。绣斧:喻指朝廷的权威与力量。干羽:古代用羽毛和干草等制成,用以驱邪除害的兵器或仪仗,这里借指朝廷的威权。三苗:古部落名,传说中夏后启征服他们,使他们归顺。
【译文】
暂停兰台讲席,乘船沿着桂江前行。
旌旗飘扬越过边塞,朝廷的威势传遍各地。
瘴气笼罩高凉之郡,山峦通向大宛国都。
不要嫌弃我喜好诗文,我的文辞已经传播到三苗之地。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暂辍兰台讲”,表明诗人要离开京城到岭南去,因此他暂停了在兰台(御史台)里的讲课;次句“言乘桂水桡”,表明他准备乘着桂江的水上行船;第三句“牙旌驰绝域”,表明他的行踪已经越过了边界;最后一句“绣斧出中朝”,表明他的行动已经传到朝廷里。这四句写诗人离京赴任时的情景,表现了他的豪迈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五、六两句写诗人所经之地。“牙旌”即军旗,这里代指军队;“绣斧”,即绣有斧头的兵符,这里代指朝廷的权威与力量。这两句是说,诗人的军旗已经驶过极远的边塞,朝廷的权力已经遍及各处。
七、八两句写岭南的地理环境。“瘴压高凉晚”,表明岭南地区气候潮湿,瘴气弥漫,天气阴沉;“山通大宛遥”,表明岭南山岭险峻,道路崎岖,与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道路相似。这两句是说,岭南的高耸入云的山峰一直伸向远方的大宛国。
九句写岭南的民俗风情。“莫嫌文字癖”,是说自己虽然喜爱诗文,但并不是因为嗜好;“干羽遍三苗”,是说自己的文辞已经传播到遥远的三苗之地,意思是说自己的诗文已经流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这两句是说,岭南一带人民虽然不善于文字,但是也喜欢诗文,并且把诗人的诗文传播得非常远,可见诗人的文才确实很高。
这首诗的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充满了豪情壮志。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牙旌驰绝域”、“绣斧出中朝”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所经之地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岭南地区的热爱之情。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音乐性,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总之,这是一首风格雄浑豪放、意境深远优美的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