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东林寺,栏干不厌凭。
万山回卓锡,一水护传灯。
梵室偕龙树,经坛接惠能。
上方钟磬发,晚傍白云登。

注释:

咫尺东林寺,栏干不厌凭。

万山回卓锡,一水护传灯。

梵室偕龙树,经坛接惠能。

上方钟磬发,晚傍白云登。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秋日灵隐寺景色的诗。诗人通过描绘灵隐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首句“咫尺东林寺”,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他所处的位置,即距离东林寺很近的地方。这里的“咫尺”表示距离很近的意思,而“东林寺”则是杭州著名的古刹,也是诗人向往的地方。这一句既点明了地点,也为后面的描写做了铺垫。

第二句“栏干不厌凭”,诗人用“栏干不厌凭”来形容他对于这个景点的喜爱,即使多次游览也不愿离开。这里的“栏干”指的是寺庙的栏杆,而“不厌凭”则表示诗人对于这个地方的热爱。

第三句“万山回卓锡”,诗人用“万山回卓锡”来形容灵隐寺周围的山脉。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万山环绕,回旋曲折,仿佛在迎接僧人的到来。而“卓锡”则是一个佛教用语,意为将佛像安置在高处,以方便信徒们参拜。这句诗不仅描绘了灵隐寺周围的自然景色,还表达了诗人对于宗教的虔诚信仰。

第四句“一水护传灯”,诗人用“一水护传灯”来形容寺庙附近的河流。这句诗描绘了河流环绕的景象,同时也象征着佛法的传承和传播。这里的“一水”指的是小溪,“传灯”则是指佛教中的火炬,寓意着佛法的传播与传承。

第五句“梵室偕龙树”,诗人用“梵室偕龙树”来形容寺庙内的法堂。这里的“梵室”指的是佛教中的禅室,而“龙树”则是佛教的一位大贤者的名字,代表了高僧的智慧与德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僧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第六句“经坛接惠能”,诗人用“经坛接惠能”来形容寺庙内的法坛。这里的“经坛”指的是佛教的讲经说法之地,而“惠能”则是唐代著名禅师之一的名字。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理的深入探讨和学习,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禅宗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最后一句“上方钟磬发”,诗人用“上方钟磬发”来形容寺庙的上方响起了钟声和磬声。这句诗描绘了寺庙内传来的悠扬音乐,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这里的“上方”指的是寺庙的顶部,“钟磬”则是佛教中常用的乐器,代表着佛教的和谐与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灵隐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实践探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