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戟三千队,雕戈十二营。
貔貅严左翼,熊虎列前旌。
草木环滁动,蒹葭到海平。
越裳重译至,何事问长缨。

金陵杂诗二十首

画戟三千队,雕戈十二营。草木环滁动,蒹葭到海平。越裳重译至,何事问长缨。赏析:此诗描绘金陵城景及周边自然风光,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故国山河的深情怀念与忧虑。

  1. 画戟三千队
  • 描述:诗中提到“画戟三千队”,意味着金陵城的防御力量十分强大。画戟是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武器,三千画戟象征着军队数量之多、装备之精良。
  • 寓意: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当时军事力量的重视与赞扬,同时也隐含了对国家军事安全的担忧。
  1. 雕戈十二营
  • 描述:诗中的“雕戈十二营”可能指的是精锐的军力驻扎在金陵城周围或附近。雕戈是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兵器,其锋利程度可见一斑。
  • 寓意: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军事力量的雄厚,也反映了国家在军事上的强大实力。同时,这也为接下来的自然景观描绘提供了背景基础。
  1. 貔貅严左翼
  • 描述:诗中提到“貔貅严左翼”,貔貅是中国神话中的神兽之一,象征着勇猛和忠诚,这里用来形容军队的勇猛无畏。
  • 寓意:这一描述强调了军队的勇猛和忠诚,以及他们在保卫国土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军队的尊敬和信任。
  1. 熊虎列前旌
  • 描述:诗中的“熊虎列前旌”可能是形容前方旗帜上的图案或装饰物,熊和虎都是勇猛的象征,这里用来比喻军队的威武和雄壮。
  • 寓意: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军队的气势和威严。这也可能是对军队士气的一种提升,激发士兵们的战斗意志。
  1. 草木环滁动
  • 描述:诗中的“草木环滁动”描述了周围的自然环境。滁州位于今安徽省境内,这里可能有着丰富的植被和生态资源。
  • 寓意: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意识。他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1. 蒹葭到海平
  • 描述:诗中的“蒹葭到海平”描绘了一幅宽广的自然景观画面。蒹葭是一种水生植物,生长于水边,其生长范围可达水边的平地甚至海洋。
  • 寓意:这样的描述既体现了大自然的宏伟壮丽,又可能暗示着国家的疆域辽阔。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领土的自豪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和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
  1. 越裳重译至
  • 描述:诗中提到“越裳重译至”,“越裳”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国家名,而“重译”则意味着经过多次翻译或沟通才能到达目的地。
  • 寓意:这里的“重译”可能暗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国际交往的重视和对外交工作的期待。他希望通过加强国际联系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 何事问长缨
  • 描述:诗中的“何事问长缨”可能是在询问为何还要使用长缨这种古老的工具进行作战或防御。长缨是一种用于捆绑、牵引或投掷的长形绳索。
  • 寓意:这样的疑问表达了诗人对现代战争方式的思考和对传统武器的珍视。他可能认为虽然科技进步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传统的武器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同时,他也呼吁人们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金陵城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通过对画戟、雕戈、貔貅等古代武器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信和重视;而对于草木环滁动、蒹葭到海平等自然景观的描写,则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此外,诗中还包含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句,如“越裳重译至”和“何事问长缨”,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情和思考深度,也反映了他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