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山霜色里,行客迥添愁。
万里看黄鹄,孤心寄白鸥。
高风沙塞晚,明月海天秋。
莫以刘叉剑,狂歌对五侯。

【注释】

乱山:指荒凉、破败的山。

行客:远行的人。

黄鹄:即鹄,一种水鸟。比喻贤士。

孤心:孤单的心。

高风:清高的品格或节操。

刘叉:汉末隐者,以剑术知名于世。后因避讳而称其为“叉”,故此处用其名。

【译文】

在荒凉的群山中,我送友人去燕地。远道之人更加感伤,他孤独地寄情于白鸥之上。

黄昏时,沙漠中的大风已停,一轮明月照耀着海天。不要像刘叉那样手持利剑,狂歌怒骂,要与五侯之门作别。

【赏析】

《送人游燕中》,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荒凉的群山中,目送朋友远游。在送别的同时,诗人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全诗语言质朴平实,意境深远含蓄,是送别诗的上品之作。

首句写景,“乱山霜色里,行客迥添愁。”点明送别之地——乱山之中,又见霜降,一片肃杀之气。此时此地,正是“万里看黄鹄,孤心寄白鸥”之时,但行者却“更增愁”。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送别时的复杂情感。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又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忧郁和伤感,可谓一语双关,妙趣横生。

第二联“万里看黄鹄,孤心寄白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这里用典,“黄鹄”指大雁。古人有言:“莫笑卢家老瓦盆,也有黄河清浪浑。”可见“黄鹄”非一般之物,它代表高洁、坚贞的品质。诗人将友人比作“黄鹄”,表达出对他远行的高洁品质的高度赞扬和对其前途的美好祝愿。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孤心寄白鸥”一句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在这里,诗人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最后一句“高风沙塞晚,明月海天秋”进一步描绘了送别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沙塞”、“海天”都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第三联“莫以刘叉剑,狂歌对五侯”。“刘叉剑”指的是刘叉那柄著名的宝剑,相传他曾持此剑斩龙而去,因此被世人称为“刘叉”。这里用典是为了突出友人的豪迈气概和不屈精神。而诗人则提醒友人不要因此而陷入困境之中。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个深沉的主题——人生无常,世事如梦。诗人借送别之际抒发自己对人生、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国家的忧虑之情。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