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露偏谁得,秋风各未苏。
骨仍沧海立,魂傍碧山孤。
白帢名先后,青囊术有无。
几时携竹杖,燕市问悬壶。

寄朱汝修山人

掌露偏谁得,秋风各未苏。

骨仍沧海立,魂傍碧山孤。

白帢名先后,青囊术有无。

几时携竹杖,燕市问悬壶。

注释与赏析:

  1. 掌露偏谁得,秋风各未苏。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秋天景色的独特感受和对自然界变迁的深刻思考。“掌露”可能象征着清晨露水或某种清新之物,而“秋风”则代表季节更迭的自然现象,两者共同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这里的“谁得”和“未苏”则传达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绪,暗示着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可能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1. 骨仍沧海立,魂傍碧山孤。
  • 这句诗通过使用“骨”、“海”、“碧山”等意象,展现了一种坚毅而又孤独的形象。“骨仍”强调了坚定的意志,而“碧山孤”则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赞美了大自然的壮丽,也反映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
  1. 白帢名先后,青囊术有无。
  • “白帢”在这里可能指代一种特定的服饰或身份的象征,而“青囊术”则是指一种古老的医学或治疗技艺。这两句通过对比“有”和“无”的关系,揭示了生活中某些事物的存在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和珍惜这些经历。
  1. 几时携竹杖,燕市问悬壶。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对生活的向往。其中,“携竹杖”可能是为了行走更远的距离,“燕市”则可能指的是一个繁华的城市或市集,而“问悬壶”则暗示了诗人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整体来看,这句话传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生活的热情和追求。

综合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表达哲理,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审美情趣。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和深入思考,诗人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独到见解,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