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褐宁高隐,携书异昔游。
一身投蜀国,十口寄并州。
幕借桓温府,床移庾亮楼。
即今离合事,万感碧云秋。
诗句解析与注释:
- 披褐宁高隐,携书异昔游。 - “披褐”意为穿着粗布衣服,这里形容李惟寅选择隐居生活,不追求名利。“携书”表示他带着书和笔,准备写诗作画。“异昔游”暗示过去的生活不同寻常,可能是指李惟寅之前的生活或经历。
- 一身投蜀国,十口寄并州。 - 这两句描述了李惟寅的生活状态,他决定独自到蜀国去,带着全家(十个孩子)寄居在并州(今山西太原)。这里的“并州”指代并州是唐朝的一个地名,也可能是对李惟寅的家乡或成长地的一种象征。
- 幕借桓温府,床移庾亮楼。 - “幕借”意味着借用某物作为临时的居所或办公场所。“桓温”和“庾亮”都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分别属于东晋和南朝宋的权臣。这两句诗可能是在描述李惟寅如何利用这些历史人物的影响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 即今离合事,万感碧云秋。 - “离合事”可能指的是李惟寅目前所面临的复杂人际关系或世事变化。而“碧云秋”通常用来形容深秋时节的天空,象征着萧瑟、离别之情。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当前形势的感慨和内心的复杂情感。
译文:
披着褐色的粗布,我选择隐居高远之地,
携带书籍,不同于往日的漫游。
独自前往蜀国,带着家人来到并州,
暂时借用桓温府上,移动床铺移到庾亮楼下。
如今面临种种离别和团聚之事,
在这深秋的碧云之下感到万般感慨。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李惟寅的生活变迁,展现了他对过去和现在的反思与感慨。从“披褐宁高隐”,可以看出李惟寅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宁静与高远。他的选择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隐居愿望,也映射出当时社会对于隐士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诗句则展示了他在不同地点的生活状态。无论是在蜀国还是并州,都反映了他对于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特别是他带着家人迁移到并州,更显得他的家庭观念重,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于稳定生活的渴望。
通过描述借用桓温府和移床至庾亮楼,诗人巧妙地表达了他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中寻求庇护和安全。这种策略性的安排,既反映了他对历史的熟悉,也体现了他对现实情况的敏锐洞察。
最后两句“即今离合事,万感碧云秋”,则是对整个诗情的升华和总结。诗人通过对“离合事”和“碧云秋”的描述,传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多变的深刻感慨。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有个人层面的体验,也有对时代背景的反思,展现了一种超越时间的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