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法来方丈,清斋供野蒲。
高禅逢普化,古佛现毗卢。
大悟三乘彻,真空一念无。
那能将宝筏,咫尺济归途。
《再赋同吴生》
问法来方丈,清斋供野蒲。
高禅逢普化,古佛现毗卢。
大悟三乘彻,真空一念无。
那能将宝筏,咫尺济归途。
注释:
- 问法来方丈:询问佛法从哪里而来,来到此处。方丈,古代寺庙的正殿,这里指代佛教圣地。
- 清斋供野蒲:在清静的斋堂中供奉着野生的蒲草。清斋,清净的饮食,这里指素食。野蒲,野生的蒲草,用来比喻清贫的生活或修行。
- 高禅逢普化:在高深的禅宗修行中遇到普世的教化。禅,禅宗,一种佛教宗派。普化,普遍的教化。
- 古佛现毗卢:古老的佛陀显现出毗卢遮那佛的形象。毗卢遮那是佛教对佛陀的尊称。
- 大悟三乘彻:深刻领悟了佛教的三乘教义,即小乘、中乘和大乘。
- 真空一念无: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是空的,没有任何实质。
- 那能将宝筏,咫尺济归途:“那”指代“我”,意思是说,你能用宝筏渡过彼岸,而我却在咫尺之间找不到归途的方向。宝筏,佛教故事中的一种象征物,代表渡人的工具。咫尺,形容距离很近,但无法到达。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再次与友人吴生交流佛教思想时所作。诗中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感悟。首句直接点明主题,询问佛法的来源;第二句描绘了修行者在清静的斋堂中供奉野生蒲草的情景,表现了修行者的清贫与简朴;第三句通过禅宗修行中的“逢普化”,展现了佛教教化的影响力;第四句则通过“古佛现毗卢”,表达了对佛教教义深刻的领悟;第五句“大悟三乘彻”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对佛教教义的全面理解;第六句“真空一念无”则是对佛教哲学的深度剖析;最后一句则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坚定信念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归途的困惑。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也揭示了人生哲理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