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苍生望未平,双旌遥赴越王城。
朱明洞启霞光待,大庾山将雪色迎。
四岳輶轩聊海甸,三台剑履渐承明。
新题满勒飞云上,铜柱谁夸汉将名。
方伯滕公起任岭南喜而有作十载苍生望未平,双旌遥赴越王城。
朱明洞启霞光待,大庾山将雪色迎。
四岳輶轩聊海甸,三台剑履渐承明。
新题满勒飞云上,铜柱谁夸汉将名。
注释:
- 方伯:泛指地方官。滕公起:人名,这里代指方伯滕公。
- 苍生:百姓,老百姓。
- 双旌:古代朝廷官员出行时用的仪仗,这里借代朝廷。
- 朱明:指农历五月,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也指日出。
- 大庾山:地名,位于广东、江西交界处。
- 四岳:指中国四大地区,这里泛指南方沿海地区。輶轩:一种轻便的车,这里指使者。海甸:海边的地带。
- 三台:古代宫殿的名称,位于长安城中央偏北的地方。这里指滕公起所在的皇宫。剑履:剑和鞋子,古代朝见时穿的服饰。渐承明:渐渐接近皇宫。
- 飞云:这里比喻滕公起的政绩如飞云般迅速传遍四方。铜柱:古代立碑用的大石柱,这里指滕公起的功绩。汉将名:指汉朝的将领名字。
赏析:
这首诗是方伯滕公起上任岭南时的所作。诗人以饱满的热情表达了对滕公起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岭南地区的壮丽风光和滕公起的卓越才干。
首句“十载苍生望未平”,意味着十年来百姓们期待着和平的到来。这里的“苍生”指的是百姓,他们渴望和平生活,而“望未平”则表达了他们的期盼和不满。
第二句“双旌遥赴越王城”,描绘了滕公起离开京城去往岭南的情景。这里的“双旌”指的是两顶旌旗,象征着朝廷对滕公起的信任和支持。“遥赴越王城”则表明滕公起即将前往岭南,肩负起治理这片土地的责任。
第三句“朱明洞启霞光待,大庾山将雪色迎”,则是对岭南地区自然景观的描绘。这里的“朱明”指的是正午太阳高照的时刻,象征着岭南地区的繁荣昌盛。“洞启霞光待”则形容岭南地区的美景如同一幅画卷,等待着人们欣赏。而“大庾山将雪色迎”则描绘了岭南地区冬季的景象,大庾山被白雪覆盖,美不胜收。
第四句“四岳輶轩聊海甸,三台剑履渐承明”,则是对滕公起的治理工作的描绘。这里的“四岳”指的是四方诸侯,而“輶轩”则是使者乘坐的轻便车,象征着朝廷对滕公起的高度重视。“海甸”则是指沿海地区,表示滕公起要治理的地区广泛。“三台剑履”则是对滕公起地位的象征,他即将登上三台,成为朝廷中的重臣。
第五句“新题满勒飞云上”,则是对滕公起政绩的赞扬。这里的“新题”指的是滕公起的新政策或改革措施,而“满勒飞云上”则形容这些政策如同飞云般迅速传播开来,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最后一句“铜柱谁夸汉将名”,则是对滕公起的历史地位的肯定。这里的“铜柱”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铜柱刻文,记载着汉武帝派遣李广利将军出征大宛的故事。而“汉将名”则是指滕公起在历史上的地位,他的名字与汉将李广利并列,成为了后人敬仰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