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逢君易水头,红尘紫陌并追游。
狂呼楚客青丝骑,醉拥吴姬白玉楼。
三馆地堪容执戟,五湖天欲问归舟。
江声月色能相望,九月鸿书到敝裘。

汤义仍过余适余命工栉发欲起义仍亟止余对谈竟栉因相顾大笑曰竹林风致何必晋人俄余鼓枻南归兴会相思辄有此寄

散发逢君易水头,红尘紫陌并追游。

狂呼楚客青丝骑,醉拥吴姬白玉楼。

三馆地堪容执戟,五湖天欲问归舟。

江声月色能相望,九月鸿书到敝裘。

【注释】

①汤义:即李白。

②栉(zhì):梳理头发,使整齐光滑。

③竹林风致:指隐士的风范。

④晋人:这里指晋代的陶渊明。

⑤鼓枻(yì):击船桨,以船桨作为号令。

⑥“三馆”句:三馆是汉文帝在长安建章宫北太液池旁建有麒麟阁,收藏功臣画像的地方。

⑦五湖:《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既死,余乃求楚东道,欲从春申君故城,未至,闻其上计吏于海隅。”此处泛指家乡。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作者被贬为太子监门卒时。诗人与友人汤义仍在易水边相遇,二人畅叙友情,共论天下大事,然后一同放舟南归,途中饮酒赋诗。诗人借酒消愁,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对前途茫然的感叹,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好友的深厚感情。全诗情真意切,意境清雅高远。

第一段写遇合。开头两句,诗人用“易水”点明地点,“散发”“红尘”、“紫陌”,点出人物。“逢君”二句,写诗人与朋友相逢在易水之畔,一起游赏。诗人与朋友的相遇,是在易水之畔的一次偶遇。诗人在易水之畔遇到朋友,这是一次意外的相逢。诗人与友人在易水之畔的邂逅,是偶然的,但也是必然。因为“易水”之地,正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地,荆轲的豪气与诗人的侠肝义胆,都是“易水”所激发出的。因此,两人一见面,就如老友重逢一般亲切、自然。“狂呼”二句,描绘了诗人狂歌痛饮的豪迈气概。诗人与友人在易水之畔饮酒作乐,畅谈天下。他们纵情歌唱,放声高吟;他们举杯痛饮,豪饮大嚼。这是多么潇洒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啊!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这种闲散的生活。他渴望像古人那样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三馆”二句,写诗人想为国尽力的壮志。“三馆”指的是汉文帝建的麒麟阁,它位于长安城北,是收藏功臣画像的地方,诗人在这里想为国家建立功勋。“五湖”二句,写诗人想归隐田园的愿望。“五湖”是指太湖流域,这里是诗人的家所在之处。诗人想回到家乡,归隐田园。

第二段写离别。“江声”二句,写诗人与朋友分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诗人与朋友分别时,听到江上的涛声,看到江面上的月光,心中无限惆怅。诗人想乘着扁舟归隐,但又舍不得离开朋友。“九月”二句,写诗人收到朋友的书信。“九月”是指秋天时节,此时正是鸿雁南飞的季节。诗人收到朋友的来信,心情十分激动。“九月”一词,既暗示了季节,又暗含了时间。诗人收到朋友的信后,立即拆开来观看,信中的字迹清晰可辨。

这首诗是一首赠别诗。诗中写了诗人与友人的相聚、别离及别后的相思之情。诗中既有对人生短暂易逝的感慨和无奈,又有对人生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朋友的真挚情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意境清雅高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