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底遥探十六天,苍茫龙蹻踏寒烟。
瑶台雾里三山出,金阙云中万界悬。
绝顶笙箫闻上帝,隔林机杼见群仙。
桃花肯着秦人住,长侍丹经碧落前。

【注释】

丁节推:名不详,以滕公书过访夜遂梦游武夷。

洞底遥探十六天:洞底有十六层天,遥探即探视。

苍茫:空阔无际的样子。

龙蹻(jiǎo):山名。在今安徽省休宁县西南。

瑶台:仙女的宫殿,此借指仙境。

金阙云中万界悬:天上有无数的世界悬于云端。

绝顶:山的最高处。

笙箫:乐器,相传为舜所造。

机杼(zhù):织布机。

桃树:传说中的一种神木,可食,亦能长生不老。

秦人:古称北方之人为秦人。

丹经:道士炼丹的经籍。

碧落:天,指上界。

赏析:

这是一首咏武夷山的诗,写诗人在梦中游历武夷山,所见景物瑰丽神奇,令人目不暇接。全诗用典贴切自然,想象丰富奇特,富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首联“洞底遥探十六天,苍茫龙蹻踏寒烟”。洞底是深不可测,遥探十六天表示洞中景色之幽远;苍茫,无边无际的样子,形容山势之高峻;龙蹻是地名,在今安徽休宁县西北;踏寒烟则写出山中的清冷、寂静。

颔联“瑶台雾里三山出,金阙云中万界悬”两句写仙景。“瑶台”是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代指仙山、仙境。“瑶台雾里”,即仙境中的云雾缭绕,使人产生迷离的感觉。“三山”,指武夷山主峰九曲溪一带山峰;“金阙云中”,即仙境之中,天上的宫阙都在云中。“万界”指众多的世界。“悬”字,形象地表达了仙境中世界众多,飘渺而神秘的特点。

颈联“绝顶笙箫闻上帝,隔林机杼见群仙”。写诗人梦游武夷山时听到天上传来的笙箫声,仿佛听到了上天的声音。“隔林机杼”,描写了仙人在山林之间忙碌的身影。

尾联“桃花肯着秦人住,长侍丹经碧落前”,写诗人梦游武夷山后,桃花不肯让秦人来住,他只得常伴着丹经(道士炼丹的经籍)在碧落(天空)之前徘徊。

此诗写梦游武夷山的奇遇,表现了作者对仙境的向往与追求之情。语言优美,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