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门千骑寂无哗,肯向盐车问渥洼。
海上双龙新气色,河东三凤旧声华。
旌旗日闪钱塘树,卤簿霞明瀔水花。
咫尺寒光牛斗近,支机何用望仙槎。
【赏析】
薛参知是唐代诗人薛能的字。薛氏兄弟皆以文学知名,而其兄薛能尤著声名,与白居易、刘禹锡齐名,人称“三绝”。薛能一生虽历官至宰相,但仕途并不顺利,曾两次贬谪江陵。公元851年(大中十一年),唐懿宗崩,太子李晔即位,是为唐僖宗。唐僖宗在位时,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公元860年(乾符五年)冬,黄巢起义爆发,唐朝国势日衰。此时,薛能已罢相在家。公元863年(乾符四年)春,黄巢军攻入长安后,僖宗仓皇出逃,途中被俘,后在成都被杀。薛能闻讯后,悲痛欲绝,遂写下此诗。
全诗共八句,每句均为五言。开头两句写薛能家门前冷落的情形:千骑门庭,无人喧闹;盐车也不屑问津。这是实写,也是虚写。实者,薛家门前有千骑队伍,自然不会无故喧哗;虚者,“肯向盐车问”四字,暗含讽刺。“肯向盐车问”,即不愿去问盐车的主人。盐车主是谁呢?从“海上双龙新气色,河东三凤旧声华”一句可知。“双龙”即指李邺侯,他曾任河东节度使,封陇西郡开国公,世称“李邺侯”;“三凤”即指牛僧孺、李宗闵、杨虞卿。他们都曾担任过宰相,世称“牛、李党”(“三凤”)和“牛、李党”(“二魔”)。他们与李德裕都是牛党的重要成员,相互倾轧。李德裕任相时,薛能曾作《赠李尚书》一诗:“海山风月地,人物属君多。”(《樊川文集》)可见李德裕与薛能关系密切。因此,“肯向盐车问”一句,实为讽刺李德裕与牛党争宠之事。
颔联两句写两处胜景。“海上双龙新气色,河东三凤旧声华。”这两句对仗工整,用“双龙”代指李德裕,“三凤”代指牛僧孺、李宗闵、杨虞卿。“新气色”、“旧声华”则指他们的权势地位。“海上双龙”,是指李德裕任相期间,朝廷内外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河东三凤”,是指牛僧孺、李宗闵、杨虞卿三人结为朋党,相互勾结的局面。这里,诗人将两个典故巧妙地联系起来,既表达了对李德裕的不满,又隐含了对牛、李朋党的谴责。
颈联两句写皇宫外景。“旌旗日闪钱塘树,卤簿霞明瀔水花。”这两句描绘了皇帝出行时的情景:太阳照耀着钱塘江边的树木,皇帝仪仗队行进时,五彩缤纷的旗帜闪耀着光芒;皇帝的车驾经过时,江水泛起层层波纹,犹如朵朵彩云。这两句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色彩艳丽,富有诗意。
尾联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感慨:咫尺寒光牛斗近,支机何用望仙槎。这里的“牛斗”指的是牵牛星和北斗星,古人常以它们比喻人间的君臣关系。“支机”指的是织女星,古人以织女为天上的美女,常用来比喻人间的妻子。诗人用这两个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寒光”二字既形容了星星的明亮,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仙槎”一词则让人联想到仙境般的美好景象。然而,现实中的诗人却只能仰望星空,感叹岁月无情,自己无法实现理想。这种感慨既有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这首诗通过对薛家门前冷落景象的描述,以及通过描绘皇宫外景和诗人自己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他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平现象表示不满和愤慨,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