谔谔千言奏彩毫,英声直气冠仙曹。
批来岂惮龙鳞逆,触处真怜豸角劳。
日揭虞渊消雾雨,云收溟海息波涛。
惟应报国丹诚竭,五夜霜华袭鬓毛。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第二联:“批来岂惮龙鳞逆,触处真怜豸角劳。”
注释:批来(指皇帝的诏书)难道害怕触犯到龙鳞(皇帝的象征),触处(处处)真是怜悯那些为小动物辩护而劳累的人(比喻官员)。
赏析:这里的“批来”和“触处”都指的是皇帝的诏令,表达了诗人对于皇帝诏书的敬畏之情。诗人认为,即使面对皇帝的权威,也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是在为小动物辩护时,也应该毫不畏惧。这种精神体现了诗人对于正义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于官场生活的深刻理解。
第三联:“日揭虞渊消雾雨,云收溟海息波涛。”
注释:太阳照耀着虞渊(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驱散了雾气,天空变得晴朗;云彩消散,大海恢复了平静,波浪不再涌动。
赏析:这里的“虞渊”和“溟海”都是神话中的地名,象征着理想和希望。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象,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势力的强烈不满。同时,他也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即通过阳光和云彩的力量来驱散黑暗和混乱,让世界恢复和平与安宁。
第四联:“惟应报国丹诚竭,五夜霜华袭鬓毛。”
注释:唯一应该做的是尽忠报国,直到精疲力竭。五夜霜华(指时间)袭上鬓发(指头发变白)。
赏析:这里的“报国”和“霜华”都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意象。诗人通过表达自己为了国家不惜一切的决心,来激励自己和他人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的感慨,认为自己已经为国尽忠多年,白发也已满头,这也是一种对于人生无常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