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颜渐凋落,齿发非神明。
千秋竟何以,百岁讵足营。
茕茕六尺躯,皇皇五鼎荣。
岂无箕山穴,亦有谷口扃。
逝将守初服,毕世穷遗经。
鸿裁列琬琰,大业垂丹青。
藏书遍五岳,濯足凌沧溟。
却招两黄鹄,万里还瑶京。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登科后作》。
译文:
岁月匆匆,容颜渐失,齿发非神明,百岁岂能满足?
六尺之躯,皇皇五鼎荣华,但岂无箕山穴地,也有谷口扃门?
将守初服以终,毕生穷尽遗经。
鸿裁列琬琰,大业垂丹青;藏书遍五岳,濯足凌沧溟。
却招两黄鹄,万里还瑶京。
注释:
庚辰夏五月——庚辰年夏五月中旬
念之二日——怀念之意,二日为纪念日或特殊日子
余三旬初度也——我三十岁的生日
碌碌尘世中,加上幽忧之疾——在纷扰的人世上,再加上忧郁的疾病
靡克自树——无法自树立
俯仰今昔——低头看看过去,抬头看看现在
不胜感慨信笔抒怀 ——不胜感慨,便信笔挥洒,抒发胸怀
六百字——整首诗共有六百个字
赏析:
这首诗是唐人王之涣的《登科后作》,作者借自己登上科举考场之后的心情,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功名利禄虚幻的感慨。诗中充满了对生命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反思。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诗人对于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惜。诗人用“岁月匆匆”来比喻时光的飞逝,感叹自己的年纪已经不小了。而“齿发非神明”则表明自己的衰老,不能如年轻时那样有朝气蓬勃的样子。最后两句“百岁讵足营”和“岂无箕山穴,亦有谷口扃”,进一步指出生命的有限和人生的无常。
第二部分表达了诗人面对功名利禄的态度。诗人认为,无论是多么显赫的地位,多么富贵的生活,都无法真正满足一个人的心。他通过“千秋竟何以,百岁讵足营”来表达自己对名利的看法,认为这些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安宁。接着又提到“六尺之躯,皇皇五鼎荣华”,虽然拥有荣耀和地位,但是内心却是空虚的。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名利的超脱。
第三部分则是诗人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他希望过一种简朴的生活,远离世俗的纷争和繁华。“鸿裁列琬琰,大业垂丹青”,意指自己能够像玉器一样纯洁美好,像画卷一样有着不朽的价值。同时,他也表示自己愿意把一生的时间都奉献给学习和探索。“藏书遍五岳,濯足凌沧溟”就是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自然的欣赏。最后一句“却招两黄鹄,万里还瑶京”,更是表达了他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回到家乡,享受宁静的生活。
这首诗通过对生命的感慨和对名利的超越,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真谛的理解和追求。他的思想和情感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读者,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