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髫梦入华阳洞,耳割乖龙兴飞动。
茅家兄弟骑赤虬,握手胡生唤珍重。
金坛坛上邓伯羔,谪籍何年离大茅。
三山长啸俯六合,濯足瀛海霜空高。
点易研朱闭蓬户,尘世浮荣瞥朝露。
韦编几绝不肯休,恍惚羲文案头晤。
成书寄我十万言,言言尽抉参同诠。
丹霄择日待冲举,何物黄金称大还。
还山高拄九节杖,一见初成讶神王。
传语山中白衣相,屈指相逢大罗上。
金坛邓孺孝以易诠见寄赋答
垂髫梦入华阳洞,耳割乖龙兴飞动。
茅家兄弟骑赤虬,握手胡生唤珍重。
金坛坛上邓伯羔,谪籍何年离大茅。
三山长啸俯六合,濯足瀛海霜空高。
点易研朱闭蓬户,尘世浮荣瞥朝露。
韦编几绝不肯休,恍惚羲文案头晤。
成书寄我十万言,言言尽抉参同诠。
丹霄择日待冲举,何物黄金称大还。
还山高拄九节杖,一见初成讶神王。
传语山中白衣相,屈指相逢大罗上。
译文:
垂髻时曾梦游华阳洞,耳朵割断与龙共鸣飞动。
茅家兄弟骑着赤色虬龙,握住胡人的手叫他们珍重。
金坛的邓伯羔,被贬谪后离开大茅山。
俯瞰三座大山长啸俯看六合,脚踩瀛海霜空高。
研朱点易闭蓬户,尘世浮荣如同朝露。
把《易经》研究到极点,不肯停止,恍然见到羲和在文稿前会面。
完成了这部书送给我,每句话都揭开了《参同契》的真谛。
等待时机去仙界,没有什么比黄金更加珍贵的了。
返回山中高高举起九节杖,第一次看到就感到惊奇如神王。
告诉山上的白袍人,约定日期相遇于大罗天。
赏析: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冬,诗人由京口回乡途中经过金坛时所作。
首联“垂髫梦入华阳洞,耳割乖龙兴飞动。”写童年时的梦。诗人幼年梦见自己进入华阳洞,耳畔有龙飞动的声音。颔联“茅家兄弟骑赤虬,握手胡生唤珍重。”写少年时的梦。梦见一群茅氏兄弟骑着赤色的虬龙,拉着一个名叫胡生的人向他挥手告别。颈联“金坛坛上邓伯羔,谪籍何年离大茅。”写成年后的梦。梦中见到金坛上邓伯羔的身影,不知何年离开了大茅山。尾联“传语山中白衣相,屈指相逢大罗上。”写中年时的梦。梦中听到山中的白衣人告诉他,要他屈指计数,等到他相逢大罗天。
这首诗是作者在旅途中遇到金坛邓孺孝的赠给他的《易解》,并写了一首七律来回答的。全诗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回忆少年时在华州梦见华阳洞及与龙飞动的情景;第二部分回忆青年时梦见茅氏家族骑赤虬,以及与胡生离别的情景;第三部分叙述中年时梦见邓孺孝赠送《易解》的情景;第四部分写梦中与邓孺孝相见的情景。这四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幅梦境图象。
全诗语言简练含蓄,用典贴切自然,情景交融,寓意深远。《易解》一书是宋代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所撰,共六十篇。程颐、程颢兄弟是北宋著名儒学家、理学奠基者之一二程的弟子。程氏兄弟为学,一主客观之辨,一贵心性之修。二程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而“理”则是道的表现形式。他们提出“理一分殊”的理论,强调万物各有其规律性,即万物各具一理。程氏兄弟认为,只有通过“格物致知”的途径,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他们还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即要求人们克制私欲,保持天理。二程的著作,后人统称为《程氏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