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堂飞瀑十丈寒,青山四面浮朱栏。
绕砌霜枫坠红叶,恍忽城居在林樾。
吴兴画手真杰特,人巧天工擅开辟。
细看此水与此石,非画五日即十日。
紫衣抱膝坐渡头,苍头弛担遥呼舟。
清溪万顷隔孤棹,隔崦人家落斜照。
山深树黑径险崎,石床天畔云迷离。
归樵谷口冉冉入,似有柴门挂苍壁。
标题轴尾了可寻,集贤学士孟頫临。
今古令人叹三绝,惜哉二字遭鼠啮。
题赵承旨野岸呼舟图歌高堂飞瀑十丈寒,青山四面浮朱栏。
绕砌霜枫坠红叶,恍忽城居在林樾。
吴兴画手真杰特,人巧天工擅开辟。
细看此水与此石,非画五日即十日。
紫衣抱膝坐渡头,苍头弛担遥呼舟。
清溪万顷隔孤棹,隔崦人家落斜照。
山深树黑径险崎,石床天畔云迷离。
归樵谷口冉冉入,似有柴门挂苍壁。
标题轴尾了可寻,集贤学士孟頫临。
今古令人叹三绝,惜哉二字遭鼠啮。
注释:
- 高堂飞瀑十丈寒:形容瀑布高耸,水流如玉,气势磅礴。
- 青山四面浮朱栏:形容四周的山峰被红色的栏杆映衬得更加美丽。
- 绕砌霜枫坠红叶,恍忽城居在林樾:形容枫叶随着秋意渐浓,飘落满地,仿佛置身于林荫之下。
- 吴兴画手真杰特,人巧天工擅开辟:称赞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的画家技艺高超,能够巧妙运用自然景观。
- 细看此水与此石,非画五日即十日:意思是仔细看看这幅画中的水流和石头,不是画五天就能描绘出来的。
- 紫衣抱膝坐渡头,苍头弛担遥呼舟:描绘一位穿着紫色衣服的人抱着膝盖坐在渡头,旁边有一个苍头(仆人)在远处呼唤船过来的场景。
- 清溪万顷隔孤棹,隔崦人家落斜照:形容清澈的溪流与孤舟之间隔着一片山色,而夕阳西下时,山间的人家显得格外宁静。
- 山深树黑径险崎:描绘山林深处、树木葱郁、小径崎岖的景象。
- 石床天畔云迷离:形容石头床上云雾缭绕,如同仙境一般。
- 归樵谷口冉冉入:形容归家的樵夫缓缓进入山谷。
- 似有柴门挂苍壁:形容似乎能看到一扇破旧的柴门挂在山壁上。
- 标题轴尾了可寻,集贤学士孟頫临:意味着这幅画作的标题和署名已经刻在了卷轴的尾部,而画师是集贤学士孟頫。
- 今古令人叹三绝,惜哉二字遭鼠啮:赞叹这幅画作无论是在艺术价值还是历史地位上都是难得的佳作,但可惜的是最后两个字“三绝”竟然被老鼠咬断了。
赏析:
这首题为《题赵承旨野岸呼舟图歌》的七言诗,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全诗通过对赵承旨所绘野岸呼舟图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高度赞扬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首二句“高堂飞瀑十丈寒,青山四面浮朱栏”,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观。高高的殿堂前,飞瀑如练,直泻而下,形成了一道道白色的瀑布,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周围的青山被红色的栏杆映衬得更加美丽,仿佛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画。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绘,将画面中的景物生动地呈现了出来。“绕砌霜枫坠红叶,恍忽城居在林樾”,描述了秋风吹过,霜枫叶儿纷纷飘落,仿佛置身于林荫之下的情景。这种描写不仅富有诗意,还巧妙地将观者带入了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接下来的句子继续展现了画面的美景。“吴兴画手真杰特,人巧天工擅开辟”,“吴兴”是指吴兴地区,这里指代的是当地的绘画高手。他们技艺高超,能够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观,创造出如此美丽的画面。这里的“天工”一词也暗喻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绘,将画面中的景物生动地呈现了出来。“细看此水与此石,非画五日即十日”,描述了仔细观察这幅画作中的水流和石头,它们都不是画五天所能描绘出来的。这一句既表现了画家的高超技艺,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画作的真实感受。
然后诗人又回到了画面本身。“紫衣抱膝坐渡头,苍头弛担遥呼舟”,描述了一位身着紫色衣服的人抱着膝盖坐在渡头,旁边有一个苍头(仆人)在远处呼唤船过来的场景。这样的细节描写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也更具有生活气息。
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又回到了画面本身。“清溪万顷隔孤棹,隔崦人家落斜照”。描述清澈的溪流和孤独的船只之间的距离,以及远处人家在夕阳下的影子。这样的描写既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使得观者能够更好地沉浸在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再次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绘,将画面中的景物生动地呈现了出来。“山深树黑径险崎,石床天畔云迷离”,描述了深山中的树林茂密、小路曲折蜿蜒,以及石床上的云彩缭绕的景象。这些描写既增加了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也使得观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之美。
接下来的一句中,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绘,将画面中的景物生动地呈现了出来。“归樵谷口冉冉入”,描述了归家的樵夫缓缓进入山谷的情景。这样的描写既增加了画面的生活气息,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平和的氛围。
最后两句中,诗人再次回到画面本身。“似有柴门挂苍壁”,暗示着或许可以看到一扇破旧的柴门挂在山壁上。这样的描写既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神秘感。
这首诗通过对赵承旨所绘野岸呼舟图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高度赞扬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诗中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观察力也为读者带来了极大的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