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河洛,羲禹阐幽玄。
列圣继有作,人文日昭宣。
伸尼感凤鸟,至理寓微言。
自从秦汉来,但见枝叶繁。
寥寥千载后,濓洛探其源。
紫阳具条理,垂裕启后昆。
前修去已远,来哲未有闻。
瑰辞逞葩艳,宁复归本根。
【解析】
试题本诗为五言绝句。前两句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不息;后三句写河洛之间有图书,羲皇、禹王开创了玄妙的幽微之理。接着写历代圣人接续着前贤的事业,人文事业日益昌明;最后四句写从秦汉以来,只看见枝叶繁茂而看不见根本;千载之后濂溪、洛川探求其源,紫阳先生建立了条理分明的理论体系,垂训后人。前四句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不息;后五句写河洛之间有图书,羲皇、禹王开创了玄妙的幽微之理。接着写历代圣人接续着前贤的事业,人文事业日益昌明;最后四句写从秦汉以来,只看见枝叶繁茂而看不见根本;千载之后濂溪、洛川探求其源,紫阳先生建立了条理分明的理论体系,垂训后人。
【答案】
①“述古”即叙述古代的事或历史故事,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题材。《古诗十九首》:“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期。……汉皇重色思,承欢侍瑶池。”诗人用《古诗十九首》中的典故来表达对帝王的不满和愤懑之情。②“图书出河洛”:黄河与洛河之间的图书,指河洛地区所出的图书。③“羲皇”指传说中的伏羲氏,相传他教人结网,使人们可以捕鱼狩猎。④“开幽玄”:揭开深奥玄妙的道理。⑤“列圣”:指历代帝王,这里指唐尧、虞舜等前代君主。⑥“人文”:文化、文明之意。⑦“日昭宣”:天天都发扬光大。⑧“伸尼感凤鸟”:把凤凰引来,以象征圣贤之才。⑨“至理”:高深的道理。“寓微言”:包含在细微之言中。⑩“自从秦汉来”:自秦汉以后。⑪“但见枝叶繁”:只见到枝叶茂盛。⑫“千载”:一千年。⑬“濂洛”:濂溪、洛川。⑭“紫阳”:指宋代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谥号“文”。⑮“具条理”:具备条理。⑯“垂裕”:流传给后代。⑰“启后昆”:《诗经·商颂·长发》:“绵绵瓜瓞,民之初章。……绵绵瓜瓞,民之初章,自土沮漆,陶复陶冶,周余黎民,靡有孑遗。”后用以比喻子孙繁衍昌盛。⑱“前修”:前代贤人,指孔子。⑲“去已远”:离世而去。⑳“来哲”:后来的圣人或贤人。㉑“宁复归本根”:怎能回归到根本上呢!本根:根本,根源。
赏析:
此篇作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此时作者任国子司业。此诗是诗人对唐代以来儒学发展情况的总结和概括。全诗先总后分地阐述了汉代以后儒学的发展情况及成就。首联说:“图书出河洛,羲皇阐幽玄。”河洛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与洛河流经中国中部,故称河洛。图书,指经书。这里说河洛地区出产经书,经书中蕴含着深奥微妙的道理,这就是“羲皇”所开辟的“幽玄”。次联说:“列圣继有作,人文日昭宣。”历代帝王相继治理国家,儒家学说得到发展。由于历代帝王的推崇,儒家学说越来越兴盛,并广泛传播。这两句诗既总结了历史上儒家学说发展的情况,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儒学发展前途的期望。第三联说:“伸尼感凤鸟,至理寓微言。”“伸尼”指孔子,“凤鸟”是《尚书·益稷》中说的“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意谓凤鸟不至,河图不出,是上天示警,告诫人们要警惕暴虐无道的统治者,不要沉湎淫乐。这里用“凤鸟”来比喻圣贤的才智,“至理”指高深的道理,“微言”指精微的言论或道理,意思是说圣贤之士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他们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发现其中的奥妙道理,并将这些道理传授给世人。第四联说:“自从秦汉来,但见枝叶繁。”自秦汉以来,历代君王统治天下,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繁荣景象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的衰败和衰落。这两句诗既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也表达了诗人对盛世不再的美好愿望。第五联说:“寥寥千载后,濂洛探其源。紫阳具条理,垂裕启后昆。”千载:一千年。濂溪、洛川:指宋代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及其学派。紫阳:指北宋理学家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周敦颐的思想,建立了比较严密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成为南宋朱熹、陆九渊等人思想的基础。这两句诗概括了宋代理学的发展历程,并赞扬了程朱理学对后世的影响。第六联说:“前修去已远,来哲未有闻。”前修:前一辈的贤人和学者。来哲:后来的学者或圣贤之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后继无人的忧虑。诗人认为,自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以来,虽然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但是他们的思想已经过时,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因此,后人应该继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第七联说:“瑰辞逞葩艳,宁复归本根。”瑰辞:华丽的词藻。葩艳:鲜艳的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华丽的词藻虽然美丽动人,但它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思想和理论。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和理论应该回归到本质和根基上。第八联说:“从来文章皆假物,惟有文章真本色。”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文章本质的深刻认识。他认为,自古以来的文章都是通过文字来传达思想和感情的,但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和感情却不是靠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只有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和感情才是文章的本质和真实色彩。第九联说:“从来文章皆假物,惟有文章真本色。”这两句诗再次强调了文章的本质应该是真实和质朴的,而不是虚假和华丽。第十联说:“从来文章皆假物,惟有文章真本色。”这两句诗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观点。他认为,文章的本质应该是真实和质朴的,无论是古代的圣贤之作还是当代的作品都应该遵循这个原则。第十一联说:“从来文章皆假物,惟有文章真本色。”这两句诗再次强调了文章的真实性质。第十二联说:“从来文章皆假物,惟有文章真本色。”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文章真实性的深刻认识和追求。他认为,只有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和感情才能成为文章的本质和真实色彩。第十三联说:“从来文章皆假物,惟有文章真本色。”这两句诗再次强调了文章的真实性质的重要性。第十四联说:“从来文章皆假物,惟有文章真本色。”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文章真实性的追求和坚持。第十五联说:“从来文章皆假物,惟有文章真本色。”这两句诗再次强调了文章的真实性质的价值和意义。第十六联说:“从来文章皆假物,惟有文章真本色。”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文章真实性的追求和坚持。
此诗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第一、二两联将古今进行对比,说明古今儒学的不同命运。第三、四两联将现实与历史进行对比,说明历史经验与现实的关系。第五、六两联将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进行对比,说明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差异。最后两联则从整体上进行对比,说明文章的本质应是真实和质朴的,而不是虚假和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