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南屏路,相携上钓䑳。
山根晴亦湿,湖面夜难昏。
月色留吹笛,鸥群避洗樽。
来寻林处士,地下有知言。
癸酉年六月望夜,与施邦直同舟游览西湖,途经六桥抵达望湖亭乘月登孤山,拜会了和靖处士的墓地。
向晚时分,我们来到了南屏路,相携而上前往钓鱼台。
山上的山根,晴天时也湿漉漉的;湖面上,到了夜晚就难以见到明亮的月亮了。
月光下仍能吹响笛子,而鸥鸟群却躲避着洗过酒的酒杯。
我前来寻找林处士,希望他地下有知,能听到我的思念之情。
注释:
- 癸酉: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 向晚:傍晚时分。
- 南屏路:在杭州西湖之南,相传晋王导曾在此筑别墅为游憩之所。
- 钓䑳:指钓鱼台,即今“放生池”。
- 山根:山脚下。
- 晴亦湿:即使是晴天,湖水也湿漉漉的。
- 湖面夜难昏:夜里湖面很难见得到明亮的月光。
- 月色留吹笛:月光中吹起笛声。
- 鸥群避洗樽:水鸟们避开了洗过酒的酒杯(意谓饮酒消愁)。
- 来寻林处士,地下有知言:我来拜访林处士,地下的他知道我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与好友施邦直在杭州西湖赏景时的感怀之作。诗人首先描述了他们来到南屏路的情景,然后表达了他们在山上、湖上所见的自然美景及内心的感慨。诗中的自然景色描绘得十分生动,如“晴亦湿”、“夜难昏”等词句,都形象地描绘了西湖的自然风光。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自己与朋友在湖边赏景、饮酒、听笛、觅友等一系列活动,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歌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充满诗意的山水诗篇。